首页 -> 2007年第4期

地级市本科院校的管理特点与管理创新

作者:华 玉 赵国英




  [摘要]地级市本科院校的功能与使命,以及在管理体制,教师、学生构成上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关键是创新管理理念,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地级市本科院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4-0326-04
  地级市本科院校主要是指那些地级市举办的、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院校。大致包括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的综合性地级市本科院校;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师范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以工科、文科经济管理等学科为主的单科性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这样三类。这些学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主要承担本科教育任务,以教学为中心。其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应用人才的理念,这就决定了其行为方式不同于以追求学术水平为目标的大学。为此,创建一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在大众高等教育轨道健康运行的管理方式,应当成为地级市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的自觉选择。
  
  1地级市本科院校的管理特点
  
  大学组织具有复杂性、松散性、多元化、异质化的特点,历来组织内部实行的都是一种松散的管理。传统大学实行的是“学院式”的管理模式,崇尚“学术至上”、“教授治校”。地级市本科院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地方化和市场化,在我国本科教育重心下移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大学组织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形成传统大学所特有的文化机制和价值体系,那种缺乏市场经济体系所普遍具有的竞争精神和经济效益的学术管理模式,显而易见并不适合具有大众化特点、不以追求“学术至上”为理想的地级市本科院校。地级市本科院校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实现其承担的服务社会的责任,这一理念体现了地级市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性质、地位,只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地级市本科院校的使命与功能,才能正确确定其运行方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1.1管理体制
  地级市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普通高等学校结构布局调整的背景下建立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化趋势导致的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权限下移的产物。其管理体制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在我国,地级市参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和管理,这是体制上的创新。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级市对高等教育的统筹与管理的权限将会进一步加强。目前,市级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在人事、财务、国有资产和常规运行保障等方面,以行政方式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而省里负责校级干部配备和管理,学校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的确定、教学建设、学生工作、科研乃至后勤工作等业务指导管理与评估则归属省教育主管部门。省市共建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地级市举办本科教育的积极性和巨大潜力;但由于地级市举办本科教育的经验不足,相关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一些分工省市职能界限不清,由此造成的管理缺位、重叠或矛盾时有显现。因此,尽快建立分级分工的管理制度刻不容缓。
  
  1.2办学经费来源
  对于地级市举办的本科院校,一般省里并无财政拨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和市财政拨款,科研校产收入及社会捐赠收入通常很有限,银行贷款成为必要的资金补充来源。许多高校学费收入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由于近来对高教发展规模的宏观控制,使得学费收入这一最主要的收入增幅趋缓。为了合并升本以后校区及图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优化更新,不得不举债发展或采取校区土地置换的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1.3生源特点
  地级市本科院校的生源,多为高中生里面学习成绩排于30%以后的学生,大学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相对欠缺。招生一般面向本省、本地区为主,个别专业也可面向数省招生,因此生源并不局限于本市,这对于本科办学比较有利。同时,生源的覆盖面与该市在省内的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较发达的城市容易吸引到省内外欠发达地区较好的生源。就业也有类似的特点。目前与区域内大学在生源上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质量上。但随着高考生源的逐年减少,地级市本科院校面临生源全面竞争的挑战。为此,必须在办好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
  
  1.4师资的构成
  地级市本科院校的师资构成一般有着较强的地域特征,教师的籍贯构成往往本市居多,教师的学缘构成往往本省居多。与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相比,地级市本科院校师资的年龄与学历结构相对偏低,教师以硕士、本科学历为主。多数教师在大学期间没有受过学术研究的系统训练,学术研究的能力比较欠缺,本科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普遍有待提高。学校缺乏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以教师文化为主的学术系统还没有形成,组织机制主要呈现的是一种以管理人员的管理、协调、控制为主的管理文化特征。
  
  2地级市本科院校的经营
  
  作为地级城市的大学,面临事关生存与发展的资金问题,也承受着质量和声誉的巨大压力。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益,许多学校纷纷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提高其效率,保持其质量。大学经营或经营大学的理念,正成为地级市本科院校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2.1引入经营管理理念
  经营学校的观念并不意味着把学校推向市场,而是通过观念创新,促使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地级城市大学办本科教育的历史普遍较短,面对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学校必须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校在本地区的影响力,确确实实办成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家长、学生需要并向往的城市大学。按部就班或简单模仿都不可能有所突破。只有引进最新的管理理念,创新办学的思路,由过去单纯的管理向“管理 + 经营”的方式转换,也就是学校要用企业的精神学会经营,通过有效的经营,取长补短,后来居上,确立自身不可替代的地位。不断提高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竞争力。
  
  2.2经营目标、内容与策略
  地级市本科院校的经营目标是提升大学品质,一是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能力,确立品牌经营的意识,树立以特色和品牌立校的办学理念;二是提高区域服务能力和教育科技文化影响力。它与企业经营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要追求质量第一、信誉第一;而与企业经营的不同之处在于办大学是公益事业,社会效益的地位更要重于经济效益。地级市本科院校与名牌大学经营相比,其相同处在于育人都是第一位的,而其差异之处则在于经营的重心不同,地级市本科院校的教育经营要重于学术经营。
  地级市本科院校的经营内容主要是面向城市或区域社会需求,充分获取资金、人才等大学发展所必需的有形与无形资源,以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供给,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因此,学校经营策略的制定要与学校特点对应,办学资源的经营要针对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以市为主;教育事业的经营也要针对地域需求和师生特点,才能提高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3地级市本科院校的管理创新
  
  对地级市本科院校来讲,过去形成的专科学校的常规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升格后的新学校。升格后,学校以举办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但生源、师资以及所拥有的资源都与传统大学相去甚远,显然照搬传统大学的管理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同时,地级市本科院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构成的多样化,一定程度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学校面临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双重压力,这就对其办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因此必须要有创新管理的思路。要在借鉴传统大学成功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充分体现地级市本科院校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大胆进行管理战略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