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谈师生关系的建构

作者:王世娟




  [摘要]现有师生关系忽视本身所具有的耗散结构特性,表现出种种弊端。建构合理的师生关系必须走出封闭,实现交流;建构师生间的非线性的多元关系;把握学生成长的临界点,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师生关系,交流,非线性,临界点。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4-0312-03
  
  1师生关系的耗散结构性
  
  耗散结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比利时科学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利高津教授创立的。普利高津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会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会形成一种互相协调的作用,从而使系统由原来的简单走向复杂、由混沌走向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这种远离平衡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即为耗散结构。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本身也具备了耗散结构的几大特性:
  1)远离平衡性。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平衡状态下的系统是无序的混沌状态,其内部是没有结构、没有秩序的,同时它也不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一种没有活力且永远不变的死结构。而只有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其内部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也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师、学生这些内部因素,也包括课程、教育环境等外部因素。师生关系正是在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2)开放性。系统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系统内部间的相互协同,又有整个系统与外界的开放。这种开放是指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影响,开放是为了生成。师生关系本身不是封闭的、隔离的系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靠内部师生相互协同,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依据课程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3)非线性。非线性主要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阐释的。线性因果关系是指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的结果一定由相同的原因引起的,有相同的原因必定产生相同的结果。而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则是指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多结构、多维度、多水平的关系,任何事件既是原因又是结果,事物的发生过程具有变量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所决定的,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维度、不同的水平起着不同的作用;
  4)涨落性。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是通过随机的涨落来实现的。系统在与外界开放及内部各种非线性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起伏波动,即涨落。当系统演化到临界点时,微小的涨落被放大,从而促成宏观上有序的产生。涨落在不同的条件下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涨落引起近平衡区的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而对于耗散结构来说,涨落却成了促使系统从不稳定的定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的积极因素,是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杠杆。发展中的师生关系总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起伏波动。关键时刻的一个偶然事件便会使师生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2现有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因受“ 师徒如父子”和“ 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看,现行师生关系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与被控制的封闭关系。传统教育呈现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 “我-他”型师生关系。“我-他”型师生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方式,“我”始终将“他”作为认识对象,“他”没有与“我”进行对话交流的资格。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教师以知识权威者自居,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心灵的双重统治。学生一方面只能被动地接受从教师的嘴里 “发出的知识溪流”,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怀疑和批判,更谈不上与教师进行思维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必须无条件的执行教师所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不容许有丝毫的不满与抵抗。在教师看来,学生无论在年龄、知识、社会地位上都比自己低,学生属于无知者,只能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无知的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因此必须加以控制,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在这种理念支配下,体罚、恶语伤人等不良行为就成了遏制混乱最好的武器了。“在把学生当成东西时就注定了教师自己也被学生当成了东西”,教师自以为是高尚的、对学生负责的行为也就会遭到学生的反抗;
  2)知识传授的单一线性关系。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忽视生命的教育,其最大缺陷在于“人”的萎缩,教育的目的只是在于获得知识,教学的功能也只是授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作为两个充满个性的生命而发生联系,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处在生活世界中的受教育者机械盲目地占有大量的教育者所提供给的知识,彼此遗忘了对生命的生动体验、情感的深层互动和人性的多面交流。教育被降格到只是训练人的活动,知识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唯一目的,而获得知识也成了学生成长的唯一体现。一个人的成长包括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的完善,人的身体、心理和知识结构的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循环交流与互动,忽视了情感、个性等因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只能使教学活动事倍功半,最终也只能造就出一批批“单面人”;
  3)忽视学生成长的临界点。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是有关键期的,关键期内的选择将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时刻。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处处、时时面临着选择,选择之前的犹豫与彷徨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混沌”状态,它受到教师、家长、课程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产生微小的涨落。当学生内心的涨落发展到临界点时(即学生即将做出选择),一个随机因素便会放大涨落,使学生的心理发生质变,行为以新的模式出现。耗散结构理论指出涨落在恰当的时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不当的时机会成为抑制个体发展的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的一个随意行为,将会改变学生的一生这样的例子。这一切正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心路历程的关键时期,经常在关键时期给学生一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使师生关系走向冲突,也使一个学生走向了阴暗。
  
  3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1)走出封闭,实现师生的交流。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控制者,也不仅仅是讲授者,学生也不是被控制者和接受者。师生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共同生长、共同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师生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师生都可以是倾听者与言说者,对话的双方只有特点之别,没有高低之分。课堂上师生相互启发,共同促成知识的生成;课堂外,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共同感悟生命的真谛,制定人生的目标。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真诚对话感受到自身的学识与境界也相应地得到提升,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前所未有的解放感,享受着与学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的生命体验。学生也自觉地从低位上提升自己,他们在与教师的自由对话中领悟和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知识与情感体验,感受着作为真正人的全部尊严,享受着对话带来的无穷愉悦。彰显着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将学生从教师独语控制的牢笼中彻底解放出来,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师生关系也进入到新的有序,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情感纽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