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研究写作技巧 改进作文教学

作者:吴彩萍 吴改平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针对相同的作文题目,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材,内容很广泛,但是在作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写作的技巧,就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是客观事物作用于学生头脑的产物。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认真观察客观事物,收集和积累素材;二是认真地分析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及观点;三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1积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要写好作文,就得勤于观察,否则写出的文章内容就会苍白空洞,就不能写出好的、丰满的作品。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把自己观察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或喜或厌,或爱或憎;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善于总结别人的表达方式、写作语言、学习技巧。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有计划、有目地的指导学生读书看报,不断扩大学生的直接、间接两方面的知识累积。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要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具体可分为三个过程:①组织学生观察现场,或引导学生观察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让学生身处其中,畅谈自己的不同看法,不同观点;②要求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根据日记的描述,分类具体指导;③用范文做引路,把观察、阅读、交流、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要让学生客观的看待事物,具体的分析,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写出的作文内容就充实、具体,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说到底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和观察能力。
  
  2认真地分析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分析客观事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教学中要克服繁琐的讲解,努力给学生营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就某一素材进行讨论,安排材料层次,构建行文立意。久而久之,就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敏捷,平中见奇,思路拓宽。
  培养学生分析客观事物不应固定于某一模式。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门门功课都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学生通过分析、研究、比较、反复筛选、归纳、整理,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在阅读课外书时,不要一味的迷信专家,要提出自己切合实际的观点和看法,才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目的。学生观察——思维——观察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研究问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会在观察——思维——观察中升华到理性认识,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语言的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关键。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思想感情,就要驾驭书面语言工具。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要从低年级抓起,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观察、思维、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做到在作文教学中,认真研究学生特点,依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切合本班实际的观察、思维、语言表达基本途径。对于一些能说不能写、或写不好的学生,要细心研究问题出在哪里,针对学生的症结,循循诱导,从单一片断,到综合整体,由低级向高级引进,才能使整体发展,共同提高;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只能是修改一些语言文字,但是在某些观点上往往曲意。教师要倡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是一种成功的尝试,是教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实践证明,教师提供参考,学生自己修改,面对面的交谈,效果甚佳;
  再次,教师也要下功夫写作文,进行范文教学。过去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现在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泉活水。教师通过亲身实践,就能够加深对作文规律性的认识,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写作水平,才能奋力的推动教育改革,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积极探讨,努力探究作文教学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