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帮助——从“心”开始

作者:吴汝萍




  常规的班集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帮助学困生是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帮助学困生,得从“心”开始!
  
  1用“心”沟通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家常会受到家长的责难,在班集体中还会受到同学的取笑,他们大多有自卑感,尤其到了中高年级,在情感上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在他们的脑海中,老师能不找他麻烦就是好事了,哪还有心情与老师主动沟通?所以,教师的爱心要有意识地向他们偏移,课间多与他们接触,聊一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请他们帮着做一些课前准备,如发本子,去办公室取教具等等,增加与他们沟通的机会。沟通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始终是用“心”交流。当教师坐下来,握着学生的手,拍着学生的肩,面带微笑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无比的自信,让他们确信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老师很喜欢他们,对他们充满了希望。笔者认为,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尤其是面对学困生,更要用微笑来沟通,只有老师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能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微笑,使他们找到了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教师对他们的帮助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因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远胜过无数句“要认真学习”的空洞说教。
  沟通还包括与家长沟通,要力争家长的支持配合。学困生的家长往往怕见老师,所以老师与他们沟通更要用“心”,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所以千万不能指责孩子怎么贪玩、学习怎么跟不上、家长怎么不责任等。与家长交流,最好当着孩子的面,先列举出孩子的优点,这样既给足了家长及孩子的面子,也给他们增添了信心,然后一起商议出孩子在家的学习方法,家长该怎么配合等。学困生有一定的反复,为防止反复,老师可以定期让孩子主动请家长打电话询问老师自己的学习近况。电话里,老师一定要用心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促成家长对孩子的鼓励,然后再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班上喜欢表扬的孩子,经常会让家长打电话与老师联系,这样的沟通方式效果很好。
  
  2 用“心”呵护
  
  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上课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当发现学生开小差时,有的老师就喜欢冷不丁地提问,以出其“洋相”的方式警示其要注意认真听讲。这种方式最好少用,更不能用在学困生的身上。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多关注少提名,也就是学困生不举手,尽量不要提问他,不要让他“挂黑板”,但是要多关注他,要经常让自己的目光与其对接,用目光送去鼓励,送去自信。当发现有人走神时,笔者往往鼓励另一个专心听讲的学困生,这样鼓励了一个又引领了另一个,效果很好。当发现学困生举手时,则立即请其发言,因为他们能主动举手,就是最大的进步。但是,他们时常会答错,这时,作为教师更要用“心”呵护,不能简单地说“错”。如一节“百分率”的练习课上,书上有这样一道练习:2002年我国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是97%。笔者让学生说说句子中百分率的实际含义,一个学困生说:“这个百分数表示2002年我国小学毕业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97%。”其他学生马上纠正:“不是不是,表示的是2002年我国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人数占小学毕业生总人数的97%。”在同学们正确理解升学率的含义后笔者问:“那某某同学说的,小学毕业生的人数占该毕业年级学生总人数的97%指的是什么百分率呢?”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应该叫“毕业率”。笔者这时强调:“这得感谢某某,让我们认识了毕业率的含义!”同时把微笑送给了那个答错的学困生,这个学困生也还老师一个开心的笑脸。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理解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课堂中是被老师重视的、是被老师关注的,这样才会对学习感兴趣,才可能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课堂中来。
  
  3 用“心”施教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前后联系十分紧密,前面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学困生由于多方面原因,数学知识链上有许多断点,导致学习新知识力不从心,感觉是“困”上加“困”。因此,教师必须搞清每个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学习新知前为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链接,尽量让学生不再陷入新的“困”境中。笔者刚工作不久时因缺少经验,在教学整万数的读写时,常遇到学生将一百九十五万写作1009050000等类似情况。学生是写错了,但教师千万不能将一个“笨”字套在学生的头上而为自己开脱。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直接导致学生变“笨”的主要原因。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教学思路中不合学生的认知思路的地方。笔者后来再教学读数写数时,始终抓住“数位顺序表”不放,让学生对照“数位顺序表”从只含有“个级”数的读写扩展到含有“万级”数的读写,没有一个学生再出现上述情况。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沉入学生的认知世界,用“心”施教,多用一些看似拙笨的方法为学生架牢从直观到抽象的桥梁,让学生不再出现新的知识断层。课堂中,教师要把学困生的表现作为自己教学的镜子,教师教学的效果正是从这些学困生的脸上体现出来的,如果学困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反映积极,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了,那就能说明自己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 用“心”辅导
  
  经常发现一些老师将学困生叫到办公室进行个别辅导,当辅导一、两遍发现学生还做不对时,教师便忍不住大呼小叫了:“怎么这么笨!怎么还不会!”这样的辅导能有什么效果?学生接受新知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异,就如新生儿学会说话、学会走路一样,总是有迟有早,只要是正常孩子,没有那个父母会怀疑自己的孩子学不会说话、学不会走路。学习知识也是一样,一个群体中,有的学生在老师教之前可能就已经似懂非懂了,有的学生在老师教学后随即就掌握了,也有的学生要等到再次的温习后才能真正掌握。老师要学会等待,就像有信心等待正常的新生儿一定能学会说话、走路一样用“心”等待。辅导学困生尽量是在课堂中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里,做出随意走到他身边的样子进行适时点拨。老师的态度要温和,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学会!老师辅导的语速要慢,步骤要清楚,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消化时间。另外,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看看教材中的例题后尝试做做课后面的“练一练”或“试一试”中的一、两道题目,并在班上形成共识:在上课前做对的是数学天才,在课前虽然做错了,但在课堂上能做对的就是数学王子,每天课堂练习后自己评价。谁不想证明自己是“数学天才”或“数学王子”?学生对此会乐此不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能基本上养成了课前预习数学课本的好习惯。老师要尽力帮助学困生,努力让他们每天也成为数学王子中的一员。
  
  5 用“心”评价
  
   学习免不了要测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只要考试,就会出现三、六、九等的分数,总要有人排在最后。先前,笔者考完试就会在班上一一公布分数,班上的那几名学困生总会挨训,结果他们是越“训”越“困”,似乎永难超“生”。
  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拿高分吗?当然不是!教育是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学数学是为了学会思考。那么平时的评价是为了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思”,催人奋进。认识这点后,笔者对学生说:考到及格,老师满意;考到良好,老师开心;考到优秀,老师惊喜。每次测试完后,笔者总是说“这次,大家考得很好”之类的话语(因为班上基本上没有不及格的),发试卷的时候,不报分数,从“满意”卷发到“惊喜”卷,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私下里还相互嘀咕着:下次我要让老师高兴的程度上升一个档次!偶有学困生得了不及格,老师则说,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下次争取吧,老师相信你会及格的,就是下次不及格,还有下下次呢,考试的机会多着呢,希望在,成功就在!只要老师能用“心”评价,淡化分数,淡化等级,力求使评价具有激励、唤醒、鼓舞的功能,就能让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充满阳光、充满积极向上的热情。
  总之,帮助学困生要从“心”开始,需要老师的热心、细心、耐心、信心、恒心,这些“心”汇聚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爱”。学困生的心灵尤其脆弱,需要为师者用爱心来包容、来呵护。老师们,让我们用尊重、理解、关心的话语去感化他们,用热情、智慧、真诚的行动去帮助他们,只要我们每天用笑脸迎接他们,用爱心拥抱他们,这些孩子们的笑容也必定是灿烂美丽的。愿这样的笑容每天都能洋溢在这些孩子天真的脸上,这样,他们必定能少了许多“困”之苦、“困”之恼,让他们一天天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