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谈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姜永玲 赵延博




  [摘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教学方式正在从灌输式向启发式的过渡中。作者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导入课程时巧设情景、课堂中巧设疑问、设立语言课程设计训练、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六个环节入手,在教学中渗透启发式教学,极大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建构主义,创新,启发式教学,语言课程设计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59-03
  
  0引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统治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原因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的学习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由于这种行为主义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由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赖以孕育、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1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创新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信息时代,师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活动及其角色定位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有时是组织者,有时是指导者,有时是观察者和活动的参与者。目前需要建立“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它所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
  2004年五四青年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大学生座谈时对当前高校教学的创新教育和启发式教学高度重视,他谈到,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不愤不启”,就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所谓“不悱不发”,就是当学生对问题尚未考虑成熟难以表达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启发式教育的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会动脑,还要会动手;不仅要教他知,还要教他行。早在1200年前,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教师,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造知识和能力建构的环境。在信息时代,教师的前一项职责已经削弱,因为信息时代提供了众多的知识获取途径,因此教师的第二项职责必须加强。其实,后者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敬业精神。
  
  2研究学生认知规律,精心安排课程内容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通识课中的一门语言,它对于培养软件开发的基本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软件开发习惯和模块化、结构化等基本软件开发技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进行实践、学习技能。由于课时有限,这种方式并不适合程序设计课程。研究树的成长规律可以发现,树并不是先长成发达的根系,再长树干、枝叶,树的根系、树干、枝叶是同步生长的。树的生长过程应用到教学上,就是基础和技能的教学同步进行,甚至先教技能再教理论,在不断实践中掌握技能,在技能学习中提高基础理论。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在较短时间内学习掌握某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举例时,不是简单的给出程序清单,而是从分析问题入手,继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给出算法,最后编写出完整的程序。而在这一全过程中,关键的是每一步都与学生在一起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围绕这一目标,教师要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游刃有余。
  
  3导入课程时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课堂上教师应该追求共同拥有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不是严格的教师与学生的等级关系。既是老师,也是朋友,这是最佳的教学境界。教师要创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更好的改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从培养、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并贯穿教学的始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计算机“新”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备课方面下功夫,为了使课堂生动有趣,尽可能的收集一些相关的趣闻等资料,使课堂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在导入新课程讲授新知识时,力求形式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开始C语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简单地介绍C语言的作用,第一节实验课就让学生输入并运行一个能画出或漂亮或神秘图案的程序或一个能演奏音乐的程序,当程序运行出结果时,学生感到非常兴奋和奇妙,就这么几行语句就能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进而要探个究竟。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出来了。学生一看,“原来C程序很好懂,没有什么难的”,然后从这个例子出发说明C程序的构成和规则。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4课堂中巧设疑问,鼓励创新
  
  建构主义强调问题中心,以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始于问题,认识始于问题。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新。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应本着“师生互动、重思维训练、重学习过程”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以适当的问题为切入点,刨根问底,寻求对问题的理解,这会引发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因此,研究、探索就成为一个连续的活动,持续不断的开展下去。以问题为中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索和创新研究的精神,并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讨的机会,让他们表达思想、展示自我,这样才能不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走下讲台,用带有挑战性的语言提出学习的要求,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交流。老师的一句 “你的灵感来了吗?”“你还有比他更好的办法吗?”……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简单的说句“坐下”很可能会挫伤他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此时可以询问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大家讨论后再问这个同学:“你同意这个意见吗”给学生改正的机会……这样就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有了安全感,减轻了心理负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