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制度变迁分析

作者:吴忠才 朱金林 徐 迎




  [摘要]国外高等旅游教育制度变迁轨迹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到完善期,而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制度仍处于发展期。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制度变迁机理,是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下发展演进的,并呈现出高学历教育制度需求增加和院校培养制度供给合理化的趋势。
  [关键词]高等旅游教育,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51-04
  
  由于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界定不完全一致,导致在高等旅游教育发展阶段时间划分上出现了混乱。因此,笔者综合《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苏联百科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高等教育的界定,提出高等旅游教育是指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由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实施的旅游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高级旅游专业人才的社会活动。因此本文讨论的高等旅游教育,就包括旅游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专科学校三类旅游机构。
  
  1国外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变迁轨迹
  
  现代旅游业是二战以后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发展起来的,旅游教育则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而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最近有学者对国外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陶汉军,1997;吴必虎,2005等),但笔者觉得划分均不太妥当,重新划分为4个阶段。
  
  1.1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
  在欧美,瑞士于1882年成立官方饭店协会组织,1893年该协会创建了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校。德国旅游教育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旅游教育起源于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20世纪40年代以后,各类旅游院校迅速增长,一些大学纷纷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在亚洲,1935年日本东京YMCA国际饭店专科学校(日本最早的饭店学校)创立。日本第一个旅游研究学术机构成立于1960年,1963年创立最早的短期大学教育。1967年,日本东京6所著名大学之一的立教大学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旅游系,提供了日本第一个四年制的大学旅游教育。世界高等旅游教育在萌芽期大部分表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1.2形成期(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
  1983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在新德里召开的第五届大会上提出要把旅游教育和研究提到优先发展的位置。澳大利亚于1974年开设了第一个旅游专业,到1990年高等旅游教育专业增加到16个。在亚洲,日本1973年到1985年,旅游业进入低成长阶段,一些大学开始尝试在系内或学科内设立与旅游有关的课程。1985年到1991年是日本旅游大发展时期,旅游教育也快速发展,很多职业高中开始开设旅游学科和课程,同时涌现了一批旅游专科学校,日本的旅游教育从职业高中到专科、短大、本科教育的体系基本完成。
  
  1.3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
  在亚洲,日本立教大学1998年4月以旅游学科为主体,成立了日本第一所旅游学部和旅游大学院,并于2002年3月有了首批旅游学部毕业生。到2000年3月,日本共有10所大学设立了旅游系或旅游学院。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旅游教育进入高层次化,立教大学1998年开始在旅游学研究科设置博士前期和后期课程。欧洲在这个时期高等旅游教育开始走入高等教育与学历教育阶段,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
  
  1.4完善期(21世纪以来)
  到目前为止,世界高等旅游教育还不够成熟,正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时期。可以预测在将来几十年内,世界高等旅游教育将走向一个成熟的阶段。911事件后,世界旅游组织于2002年6月,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五届大会上提出通过加强旅游危机教育以应付挑战。目前,澳大利亚有四分之三的大学在开设旅游专业课程,而且原有专业还在扩大规模,导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呈现供方竞争激烈态势,是典型的非均衡增长方式。这些都是世界高等旅游教育不够成熟,但在逐步完善的过程和表现。2003年9月在柏林会议上,欧洲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部长们承诺,从2005年底开始实施两套体系,不仅提供传统的学位课程,并且提供本科和硕士学位课程,完善了欧洲高等旅游教育结构的连续体系。美国目前有近280所大学开设了学士学位以上的课程,而且旅游教育与研究表现出向名校渗透的特征,其中授予博士学位的名校包括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等。
  
  2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制度变迁轨迹
  
  借鉴世界高等旅游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法,可以把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事业发展加速,1978年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正式设立了旅游教育机构,负责旅游人才培养、从业人员培训和高层次的组织管理人才培训。1978年我国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旅游学校)诞生。1978年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创建,这是我国最早培养本、专科旅游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1979年我国第一所旅游大专(上海旅游专科学校)诞生,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开始起步和萌芽。
  
  2.2形成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
  从1980年起,国家旅游局先后与8所高等院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81年)、南开大学(1981年)、西北大学(1981年)……)联合开办了旅游系或旅游专业,年招生人数1300余人。1980年,原杭州大学经济系招收了全国首届旅游专业本科生。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学科目录中原隶属于经济学门类的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并将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起列为管理学科中工商管理类的二级学科,而且旅游管理是本科旅游教育中唯一的一个专业。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已开始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教育三个培养层次,以此为形成期的标志。在这个时期,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2.3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据我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旅游院校和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学校713所。2003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59004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199682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259322人。2003年全国旅游院校共有旅游专业教师18680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9298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9382人。而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313所,其中高等院校574所,中等职业学校739所。与上年相比,旅游高等院校增加了80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增加了26所。2004年旅游院校在校生突破50万人,达578622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274701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03921人。与上年相比,旅游院校在校生增长较快,增长率为26.1%,其中旅游高等院校的增幅达37.6%。2004年全国旅游院校共有旅游专业教师21482人,比上年增长了15.0 %,其中旅游高等院校11012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10470人。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处于一个发展期,本科、硕士、博士招生单位和招生规模在增加,专业设置在调整,师资结构在充实。笔者重点分析本科、硕士、博士招生单位和招生规模的发展变迁。2000年以后全国著名重点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数量在明显增加,从第九次和第十次博士、硕士授权情况来看,批准的旅游管理硕士和博士点(包括在管理学、地理学、建筑学、林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下增设旅游专业培养方向)明显增加。据有关统计,2005年我国旅游研究方向的博士招生单位有58个院校,其中工商管理32个、地理学16个、生物学3个、地质学1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个、环境科学与工程1个、建筑学1个、历史学1个、理论经济学2个。全国设立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重点高等院校己经达到75家。当招生单位和招生规模相对较为稳定的时候,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即完善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