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作者:吴显英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高校校园日益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场所,这些变化对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分析影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各种因素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沟通能力,多元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40-03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加入WTO之后,中西文化碰撞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外高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外籍教师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作用越来越大,外国留学生比例也在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日益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场所。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师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科研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最新的研究思想保持接触,不断进行学术创新,也为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能够游刃有余。此外,高校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适应当代经济环境,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程度,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为当代高校调整教学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高校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因素
  
  跨文化沟通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其沟通过程包含信息、编码、通道、解码、阐释、反馈、背景、噪音等要素。首先,在跨文化沟通中多元文化背景是前提。沟通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这使得沟通者之间传递信息、理解信息、反馈信息变得更复杂,难度更大;其次,语言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肢体语言等。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对语言的全面掌握是达成预期沟通效果的重要保障。这里不仅要学习掌握不同的语言,还要包括语言背后所赋予的丰富内涵;再次,跨文化沟通是人际间的互动沟通,需要进行反馈。跨文化沟通不仅要求准确地传送信息,还要求能够正确理解所接受的信息并做出反应。沟通双方不仅要正确理解文化差异,还要了解沟通的过程,针对存在的文化差异,选择运用适当的沟通手段、沟通方式,及时准确地进行沟通反馈,从而实现有效沟通,达成预期目标。
  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文化差异,掌握并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恰当的沟通方式,实现预期沟通目标的能力。对沟通者来说,为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主要的障碍就是焦虑与不确定性,而导致沟通者感觉焦虑或不确定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即跨文化沟通的动机或意愿、跨文化沟通的有关知识、跨文化沟通的技巧(见图1)。由此,影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2.1沟通者所处的环境
  进行跨文化沟通需要特定的多元文化环境。在相对开放的社会中,人们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很多,在观念上也更容易认同跨文化沟通的必要性。例如在移民国家加拿大,无论是在高校校园中还是在城市的公交汽车上,人们经常会看到各种肤色、说不同语言的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让人切身感觉到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人们乐于与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有较强的沟通愿望。相反,如果人们置身于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很少接触不同文化,在观念上也会认为没有必要,缺乏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欲望,甚至会抵触这种交流。这种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大环境,也包括人们所置身的微观小环境。开放的环境与氛围,给了人们更多的跨文化沟通的机会和条件,吸引人们去了解、去学习借鉴,使沟通者产生强烈的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愿望。
  
  2.2沟通者对沟通手段的认识与掌握程度
  语言是沟通的主要手段。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的差异也是跨文化沟通的主要障碍。因此,沟通者掌握或精通外语,不仅可以更好地与对方交流,也增强了自己进行跨文化沟通的信心。这种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肢体语言等。较强的口语听说能力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面对面沟通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着沟通的效果。此外,通过书信、电传、备忘录、学术论文等进行书面交流也是可行的方式,这就要求较强的读写能力。
  
  2.3沟通者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
  要进行跨文化沟通,沟通者需要学习和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各国的禁忌与习俗。这样才能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例如,在西方国家十分忌讳借钱,即使是几元钱。而在中国文化中,朋友之间拔刀相助是很平常的。在教学中,中国学生不积极发言并不意味着不理解教学内容或不配合教学过程。在西方国家,学生直呼教师大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不尊重。对于这类文化差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很多手段,它可以是系统地学习,如选修专门的课程;也可以是闲时的了解,如通过看书报杂志或是影视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的学习,如出国留学或旅游,在国内与外国留学生、外教接触、交往等。
  
  2.4沟通者对沟通过程的了解及良好的沟通习惯与沟通技巧
  由沟通过程可以看出,要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需要沟通者能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接受者能够正确地理解信息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并及时进行必要的信息反馈;此外,沟通者还要掌握跨文化沟通知识与技巧,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并不断进行实践;还要具备永远学习的心态,不断提高和完善这一技能。因此,必要的跨文化沟通培训与沟通实践是影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各高校目前都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与国际接轨,各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广泛,双语教学的科目也在不断增加。各高校还通过各种途径与国外知名高校互派教师学生,进行多种学术交流,同时也在努力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可以说,在高校校园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较浓郁的多元文化环境。高校在提高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能力方面,对创新能力也愈加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有待改善。
  从学校角度来看,虽然开始双语教学,但涉及的科目比例不是很大;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不少,但受益的人数比例还相对较低;专业课教师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程度不够,在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数还普遍较少;有关的国外文献资料藏书量、外文教学资料较少;外国留学生的比例、外籍教师相对于师生比来说还较低,很多专业目前还不能配备外籍教师;外语教学的应试性较强,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还需改进和完善。
  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高校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外语读写能力较强,听说能力较弱的现象。当与外国人面对面时,往往词不达意。外语学习缺乏充分练习及应用的机会,如很少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很少阅读最新的外文资料,观看外文原版的影视文学作品等;在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方面,忽视沟通能力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由于相对于很多西方国家文化来说,中国文化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权利距离较大、弱个人主义倾向、高情景,反映在高校教学中则表现为大学生比较内向,不主动交流,不鼓励突出个性,避免可能的风险,过于尊重权威等现象。此外,对于沟通、文化差异等缺乏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