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自觉和理论志气

作者:王 颖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着职业倦怠和兴趣枯竭的双重危机,一级学科的设立有助于缓解这种危机,但克服危机最终有赖于学科发展的学术积累和推进,以及高度的学科自觉和力求学术之真的理论志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理论志气。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29-03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境况究竟如何是一个仁智交锋、论域宽广、寓意深远的问题域,是值得学界多方探讨又从来没有得到较好解答的一个真实性问题。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被有意识地回避了的敏感的真实问题。正因其敏感,所以每每论及总是讳莫如深,冠冕堂皇;也正因其真实,所以每有论及,总是避其锋芒,言不及意。如果我们能够坦诚、务实、负责地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益低下、实效性不足的现实,予以反思,不难承认长期以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早已面临着两个现实性危机或者是挑战:一是职业倦怠[1~3];二是兴趣枯竭。前者是针对广大从业者而言,后者是就普遍的教育对象和受众而论。职业倦怠和兴趣枯竭共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双重困境:理论探讨浮光掠影、学术研究缺乏整体战略,学科发展后继乏人、学科建设裹足不前;教育实践对于扭转社会风习、思潮和伦理道德的力度欠佳、实效低縻、备受责难。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性危机和挑战
  
  对这两个危机的感受,是笔者自己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习者,从学说系统内部和实践领域的生态嬗变的所见所闻得到的。在一些人看来,仿佛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不是一种理论和学术的方式,而只是一个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体系,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发言权,大可以用其他话语取而代之;表现在社会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仍然被当成一个纯粹政治或意识形态的体系,它的话语权仍然过多地与政治和行政权力、与当下的宣教意图联系在一起。随着学术的繁荣,其他领域的学术研究越来越专门化,也不再像过去那么强调政治性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建设因其性质使然,必须与社会政治生活实践和主导价值观始终保持一致,相形之下,也就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尽管如此,仍然应该看到,种种所谓“边缘化”的压力,其实不过是理论内部危机的投影和反射。如果我们自己能够走出危机,那么总有一天会深深地感激种种压力所给予的激励。
  面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国务院学位办新近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设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学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学科不断整合的必然趋势。
  依据学科发展的基本经验,“一门学科是否形成,科学体系是否完整和严密,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有没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二是有没有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则、规律、方法论等形成的理论体系;三是有没有与其理论体系相应的标志性的科研成果。”[4]近二十多年里,学界已经和正在做着奋发有为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两次启动学科教材建设,对传统体系进行自我批判和超越;探索整个体系和众多分支领域的理论创新,开辟了大批以前不曾涉足的学科层面;积极开展与道德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对话交流,从它们那里学习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注重从现实生活实践及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中汲取新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伴随中国振兴的步伐,时时关注着、感受着、回应着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提出的问题,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有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做出回答等。这些努力及其成果尽管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轰动效应,也无法以形式化定量化的方式进行统计和对比,甚至在学术界内也未必能够得到足够的理解,更不一定为外国学者所了解和承认,但它们的客观意义和影响却是不能低估的。这同时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后的学科制度建设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它涉及到如何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要不要通过招收本科生来培养这个学科的专门人才、高校中要不要设立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来加强研究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涉及到一些关系这个学科水平能否提升的重大问题,例如,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如何使学科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的课程内容向着整体化方向发展,如何建立符合学科内在要求的学术团体或学术组织,如何组建创新团队以推动团结协作和集体攻关,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后劲,如何制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科培养计划,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以后需要面对和认真加以解决的。”[5]既然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不可替代的,那么新的历史实践和时代特征面前,怎样才能继承创始人的风格,凭借应有的勇气和智慧,用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和语言,去回答更多的现实问题,更敏锐地把握历史脉搏,更切实地代表时代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学科来说,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使命,处理好学科与学说的关系,增强学科自觉性和理论志气,努力站到学科的前沿,同时着眼于创造自己学说的新形态。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意识的自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学科,具有思想把握上的整体性、问题研究上的综合性、理论教育上的公共性特点[6],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学说。一般说来,学科是由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人类长期积累的共同知识、方法、规范等构成的。它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的公共性;学说是人们解答或反应学科问题的一定体系,并因人们的立场、条件而具有一定的个性,优劣高下之分不可避免;所以学科只有一个面貌,学说却总有多种形态;学科通过学说的不断竞争、发展和演化而获得生命,学说则通过其对学科的贡献来获得自己的历史地位。总之,学科离不开学说,但并不归结于任何学说,哪怕是学科开拓者的学说。学科的生命在于问题,而一切真实的问题最终都来自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和思考,来自历史本身。所以,一切理论研究说到底都是解读人类的实践、思考、历史本身,包括它们的自我批判和否定。从来的学术大师、思想巨匠都是这种解读的天才和高手,而不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或鹦鹉学舌者。他们的传世之作都是解读自己时代人类心灵和实践的杰作,而不是对前人或任何人现成文本的简单模仿与重复。因此,敢于和善于批判地解读现实,独立地走向学科的真正前沿,并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不朽学说,才是造就大手笔的真正途径。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传统优势。因为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宣布:“凡是把理论引导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够在实践和对实践的把握中得到解决。”[7]我们应敏锐、勇敢、负责任地捕捉时代问题,思考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教育策略。首先,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题域中基本理论脉络作出基本的把握和介绍;其次,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前沿问题作出自觉和深入的研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能够立足中国自己的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脉络和建构相关的理论问题。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有自觉的学科意识和坚定的理论志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