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中国师生人生目的调查分析

作者:于晓斐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对中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07名教师和3268名学生群体的人生目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结果表明:①大多数师生的人生目的明确;②高校教师比小学教师人生目的明确;③大学生人生目的的明确度不高;④教师比学生有更明确的人生目的。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3条对策。
  [关键词]师生,人生目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20-02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目的,是人们确定生活方向、选择人生道路的向导,是贯穿于人生总过程的根本愿望和目标。没有明确目的的人生是可怕的,而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最基本和首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一旦有了目的,生命也就开始了聚焦。人生目的决定着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香港著名推销商冯两努曾说过:“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因此,一个人只有树立了长远、崇高、正确的人生目的,才能端正人生方向,正确对待种种人生问题,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腐蚀和影响,人生道路才不会有偏差,这也是生涯规划的重要部分。
  本研究立足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师生群体中选取3307名教师和3268名学生,其中小学教师1095人,中学教师1110人,高校教师1102人;中学生1106人,大学生1090人,研究生1072人。采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统一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对他们的人生目的进行调查。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并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入计算机,以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1 结果与分析
  
  1.1大多数中国师生的人生目的明确
  本调查从“有思考,清楚明白;有思考,但茫然;没想过,听命运安排”三个选项对中国师生的人生目的进行调查,首先对中国师生人生目的的总体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选择最多的是“有思考,清楚明白”(52%),其次为“有思考,但茫然”(42.7%),再次为“没想过,听任命运安排”(5.2%)。数据表明中国师生对自己为什么活着大体上有明确的认识,经过了一番思考后,人生目的很明确。
  
  
  1.2高校教师比小学教师人生目的明确
  对小学、中学、高校教师三个教师群体的人生目的进行比较和差异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中学教师与高校、小学教师在人生目的各选项上无显著差异。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在“没想过,听命运安排”的抉择上要高于高校教师,且呈显著差异水平(p<0.05)。数据表明,高校教师比小学教师的人生目的明确。这可能是因为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大学教师传授的是高深的学问,而自己教的却是些最基础的知识,他们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接受着自己的行为与人生目的的偏差,自然而然地容易受命运的指使。
  
  
  1.3大学生人生目的明确度不高
  对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三个学生群体的人生目的进行比较和差异检验,具体结果见表3。中学生与大学生相比较,中学生在“有思考,清楚明白”选项上的得分要高于大学生,且呈极其显著差异水平(p<0.001),而大学生在“有思考,但茫然”选项上的得分要高于中学生,且呈极其显著差异水平(p<0.001);大学生和研究生相比,研究生在“有思考,清楚明白”上的得分要高于大学生,且呈极其显著差异水平(p<0.001),大学生在第二、三选项上的得分要高于研究生,且呈显著差异水平(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0.05,p<0.01);中学生和研究生仅在第三选项上差异显著(p<0.01)。数据表明,中学生和研究生比大学生有着明确的人生目的,研究生大多又比中学生清楚明白自己的人生目的。可见大学生群体中不乏人生思考的茫然者,或是由于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相去太远,一旦人生途上遇到挫折而不能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考,就容易陷入误区。因此,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4教师比学生有更明确的人生目的
  对中国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的人生目的进行比较和差异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教师在“有思考,清楚明白”、“没想过,听命运安排”上的得分高于学生,且呈显著差异水平(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0.001,p<0.01);学生在“有思考,但茫然”上的得分高于教师,且呈极其显著差异水平(p<0.001)。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对现实和理想的理解不同造成的。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较学生而言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阅历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经过了长久的磨练,对人生有较清楚明确的认识和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面对着升学、就业等压力,一旦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消极悲观,对生活毫无信心,对工作和学习缺乏持久的毅力,一遇挫折就打退堂鼓,因此,各层次学生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修养。
  
  
  2建议和对策
  
  2.1小学教师需转变观念,提高自我修养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没有目标设想的人生就是乱拼凑起来的图块,而有设想的人生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可以说丰富的人生内容,就浓缩在生活的目的和目标之中,人生过程是这些目的和目标的展开,就是经历一个个生活目标,最终实现理想目的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尝试着进入孩子们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天真浪漫的幻想世界,让自己的心理年龄永葆年轻。另外,小学教师要试图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灵魂,提高自我修养、道德情操,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用积极、进取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生活,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高素质的人生,努力达到人生最优化。
  
  2.2大学生要树立科学健康的人生目的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人生目的的明确度不高,这就需要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年青时就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周恩来读中学时便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都表明伟人在人生的路程中早就形成了明确、高尚的人生目的。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的人生观,首先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其次要正确对待逆境。逆境对人生是一种锻炼,众多有成就者无不是从苦难的泥潭中摸爬出来的;再次要把握科学人生目的的原则,即目标要以积极的语言提出,要具体并切实可行,要证明你的目标是有价值的,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还要有行动计划,为完成目标设定时间表。
  
  2.3各层次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
  有理想是人生素质的核心,是人生追求的精神支柱;有道德决定着人生内在素质的品质,体现着人生素质的品味和格调;有文化是构成人生内在素质的基础,体现着人生素质的内在含量;有纪律是构建人生素质的关键,是形成人生素质的重要环节。理想是人生航海中的灯塔,是人生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磁石。当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并决心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旅程中,各层次学生要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的差距,树立科学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生活理想,不断地挑战、超越、磨砺自我,用更高的目标激励自己的潜质,激活自己的潜能,始终保持坚定的意志,良好的状态,战胜失败,使人生达到新的升华、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孙英.论人生目的[J].浙江社会科学,2002,(4).
  2刘欣.定位人生[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 王荣发.大学之道——大学生活的人生学探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美]卡耐基. 人生的课堂[M].吕双波译.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