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道德教育的阶段和层次

作者:张建政




  [摘要]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他把道德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并且指出每个阶段德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他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可以给人们许多启示。
  [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小学,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05-03
  
  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是围绕德育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朱熹关于“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的论述体现了他对德育的阶段和层次问题的独特见解。本文拟对其这一思想的哲学来源、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做一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1朱熹小学、大学教育思想的哲学来源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的。“理”是朱熹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是世间万物赖以存在的宇宙本体。理是不生不灭、独立于万物之外的,但理自身具有“无造作”的特点,不能直接派生万物。它必须借助“气”(阴、阳)的分裂结合、动静变化造作出形形色色的世间万物。气只是理和物的中介,理是本原,气是材料。当气派生万物时,理便随气进入物中。理借气而变异为万物就如同月印江河湖海化身为千千万万,于是万物之中便各有一理。人们对本体理的认识,就是通过“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对每一事、每一物中的理加以体认,从而实现从“物”到“理”的回归。这样从理出发又回到理而终结,完成了“理—气—物—理”这个圆圈形逻辑结构。在从物返回到理这个环节中,朱熹论证了他的“格物致知”认识论观点。朱熹关于他的认识论有一段经典的论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1]在这里朱熹把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格物”,也就是“格物穷理”、“即物穷理”。“格”是“至”、“尽”的意思。“物”则包括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和道德规范等。格物穷理就是通过格每一事、每一物来领会、体验其中已经存在的先天之理。“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2]第二阶段就是“致知”。“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3]这里的“知”、“知识”并不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知识,它还是指在更高层次上对理的体认和把握。致知就是在格物穷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使“物中之理”和“心内之理”合二为一,在更高层次上去体认、把握抽象的本体理,并将它推广、扩充到认识的各个方面进而贯彻到行为中。他还认为“格物”和“致知”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若不格物,何缘得知?”[2]只有通过格物从而“积累有渐”才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地。朱熹的格物致知认识论是其教育上小学、大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把握住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教育思想。
  
  2朱熹小学、大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朱熹从他的认识论出发,把对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他说:“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4],“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士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5]他还认为,道德教育在这两个阶段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也存在着区别。
  朱熹认为八到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德育的任务是“教事”,即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6]因此这时德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7]。朱熹还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亲、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故事等编辑成一本儿童道德教育的教材,题为《小学》,这本书在当时曾广为流传。他还专为蒙童编写了《蒙童须知》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和“杂细事宜”五个方面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举止等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针对这一阶段德育的内容以及这一时期儿童自制能力较差、道德意识较薄弱等特点,在教育方法上朱熹主张应主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地、持续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习惯训练,使他们“积久成熟”然后“自成方圆”完成从开始的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转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格物”的认识过程在教育上的体现。
  十五岁以后是被朱熹称为大学教育的阶段。德育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教理”,也就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在《小学辑说》里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8]其实就是使学生内心认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教材方面,朱熹亲自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了新注释,编成《四书集注》。他还认为应该先读《大学》,再读《论语》,然后是《孟子》、《中庸》,读完四书以后再学“诗书礼乐”等。同时,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就不能靠强制的训练了,而是主要靠自学。他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9]他还主张通过“居敬”、“存养”、“省察”、“力行”等方法去体认、实践“三纲”、“五常”中的理。这其实就是其认识论中“致知”的认识阶段在教育上的反映。
  朱熹还认为,这两个阶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8]二者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的,他说:“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以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有高下、深浅、先后、缓急之殊。”[8]所以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虽然朱熹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但我们看到朱熹并不主张不分层次、一股脑地向学生灌输伦理道德观念,而是把德育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小学”是第一阶段和较低的层次,“大学”是第二阶段和较高的层次。在前一个阶段,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习惯;后一个阶段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通过读书穷理进一步体会伦理道德,从而把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3朱熹小学、大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朱熹把德育分为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做法涉及到了德育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知道德育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说包括人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对于道德品质,按道德人格发展的不同层次又可将它分为文明的和高尚的两个层次。文明层次的道德表现为遵守社会公德、行为举止文明,它是现代文明社会对每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高尚层次的道德品质表现为舍己利人,并以利人为目的的行为。文明层次的道德需要外部的训练加以培养,而高尚层次的道德则更多地要靠自身的修养达到内心的认同。所以,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接受过教育的学生以后即使没有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也起码应是一个文明的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