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人力资本结构视角下的高校效率和改革:实证与推论

作者:聂富强 贺丹丹




  [摘要]本文以高校人力资本结构之教研与行政人员比例为视角,选择国内外代表性大学为样本,基于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主要结论是:①从总体上看,教研人员比例与高校效率呈正相关关系,提示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研人员比例;②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就增量改革而言,效率改进缓慢;就存量改革而言,在管理者主导的现实约束下,改革主体明显缺位;③面对“跨越式”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各级政府对从外部强力推进高校人事制度创新负最终责任。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本,相关分析,国内外比较,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1-0001-04
  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高校人力资本结构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转轨经济的条件下,高校人力资本结构与高校效率是否存在一定关系,高校人力资本结构对高校改革的推进是否存在影响,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近年国内从高校人力资本及其结构角度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有:从高校人力资本的特征和人力资本管理的特点现状出发,提出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探讨加强高校人力资本管理的对策;论述高校人力资本结构和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强化高校人力资本管理机制的着力点;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分析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剖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制度创新的具体举措等。
  上述文献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理论分析多,实证研究少;观点陈述多,深入探讨少。部分文献认为,在转轨经济条件下,高校人力资本结构是影响高校效率的主要因素,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该观点缺乏经验证据支持,对高校人力资本结构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也未进行深入的解析。本文试图以高校人力资本结构之教研与行政人员比例( 以下简称教研人员比例) 为视角,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大学有关数据的采集,在比较和相关分析的实证基础上进行讨论,以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
  
  1指标、数据与方法选择
  
  1.1指标选择和说明
  1)反映高校人力资本结构的指标。高校人力资本是指用于生产高层次、高专用性人才的人力资本,以及用于知识和技术生产活动的凝聚在人体中的知识和技能,即生产人力资本的知识与技术的人力资本。广义地说,可以泛指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工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高校人力资本结构是指高校人力资本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组织状况。人力资本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比如人力资本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等等,有关研究(马存根,2002;陈钰萍,2005等)表明,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来划分高校人力资本是高校人力资本结构的主要方面,具体分为:管理者人力资本,即指行政管理人员;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教师和科研人员;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后勤服务人员和教辅人员。其中,管理者人力资本是高校中政策的制定者,是高校人力资本的核心;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是高校教研的主要力量,是高校人力资本的关键;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是前两者的必要补充。
  高校人力资本结构是指高校人力资本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组织状况。人力资本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比如人力资本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等等,有关研究(马存根,2002;陈钰萍,2005等)表明,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来划分高校人力资本是高校人力资本结构的主要方面,具体分为:管理者人力资本,即指行政管理人员;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教师和科研人员;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后勤服务人员和教辅人员。其中,管理者人力资本是高校中政策的制定者,是高校人力资本的核心;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是高校教研的主要力量,是高校人力资本的关键;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是前两者的必要补充。
  由于在高校的人力资本结构中,管理者人力资本和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最为重要。为便于实证,笔者分别以行政人员和教师科研人员数量来衡量管理者人力资本和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对于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暂且不做讨论;
   2)反映高校效率的指标。高校效率是指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有效配置,是高校综合水平的表现。限于高校的特殊社会性质,学术界对于其效率的衡量标准争议很大,迄今并无定论。考虑到有关研究或机构对高校的排名通常均包含了诸如标志性成果、教师与学生结构、学生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等主要效率内容,综合性强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高校排名作为高校效率的参照指标,用以体现高校的效率水平。排名序数越小,高校效率越高,排名序数与高校效率成反比。
  
  1.2数据来源和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是由各高校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整理所得,包括教学科研人数、行政人数和 “双肩挑”(“双肩挑”人员指既担任教研工作,又担任行政工作的人员。根据各高校机构设置及人事安排统计所得,可能存在细微误差)人数。由于直接获取数据的困难性,主要选取了国内48所和国外10所数据信息相对准确的高校进行分析。
  
  关于高校排名的说明。目前国内高校的排名有两个:一是中国校友会网、《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共同推出的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 见www.cuaa.net/2006/),另一个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武书连、吕嘉和郭石林撰写的《2006中国大学评价》(载于中文核心期刊《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2006年第1期)。本文选取前者的排名作为高校效率的参照标准,对排名的科学性不作讨论。国外高校的排名以2005《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已经连续20年对世界大学进行排名,具有较高的公信力)(THES)为准,选取10所国外高校(Harvard University,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Oxford University,Yale Un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Tokyo University,Columbia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Toronto,Pennsylvania University)进行分析,其排名依次为:第1、2、3、4、8、9、16、20、29、32名。
  
  1.3方法选择
  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目前获取能全面反映高校人力资本结构和效率方面的数据非常困难。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和相关研究成果后所获得数据的结构就明显较为简单。因此,本文采用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利用EVIEWS、EXCEL、SPSS等软件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2对高校人力资本结构与高校效率的实证分析
  
  2.1国内外高校人力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
  1)国内高校人力资本结构现状。 以国内48所“211工程”高校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教研人员、行政人员和“双肩挑”人员进行描述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高校教研人数的样本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稍稍左偏;行政人数分布尖峰对称;教研人员比例分布接近正态分布,略右偏。从教研人员比例来看,平均比值3.5893倍,即约4个教研人员对应1个行政人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