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下的“自然语言环境”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刘红梅




  [摘 要] 以S·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据,阐述了第二语言习得和自然语言环境的密切关系,强调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创造自然语言环境提供了可能。本文还用具体实例分析探讨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应用性,同时提出了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习得理论,多媒体,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6)05-0445-04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死板等弊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和英语应用能力,限制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而英语是大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不仅应该教给大学生关于英语的知识,更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他们实际应用英语进行口头和笔头交际的能力。然而,多年来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总是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教学也比较注重词汇、语法的讲授,教学质量差强人意。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扩大招生的形势下,高等院校英语师资短缺,教学班学生人数由四十来人增加到八、九十人甚至更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下降,师生的互动不够。所有这些不利因素无疑将影响大学英语教育的质量。本文将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探讨如何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革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问题。
  
  1 自然环境中的语言输入
  
  美国语言学家S·Krashen享誉一时的语言习得假设认为,学习语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语言的接触自然汲取语言的形式和内涵;另一种是在课堂的环境里,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形式及知识。前一种学习是潜意识的,后一种则是有意识的。S·Krashen认为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并不大。这也许部分地解释了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费时多而收效少”的原因。笔者认为,自然环境中的语言接触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在自然环境中接触语言时,学习者倾向于直接构建新的语言与思维、环境的关系,而无需学习者的母语在其过程中承担中介作用。这样,学习者在类似的环境下,需要用外语表达类似的感觉、意念时即可脱口而出。而在课堂环境中,尤其当学习环境为母语的情况下,学习者有太多的诱惑去用母语思维,用母语去理解新的语言形式,并倾向于将所认知的外语语言信息以母语的形式储存,以至于在需要运用外语时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心译”,而且“心译”出来的外语形式和意义往往词不达意。请看下例:
  Martin是嘉应学院的外教,要找计算机系的领导讨论如何组织该系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有关事宜。蔡文祥正是计算机系大二的学生,小蔡帮助Martin找到了想要找的系领导,并一直带他到要去的办公室。以下是他俩分别时的对话:
  Martin: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
  Cai:Never mind.
  这里蔡文祥想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这类意思,但却用了“Nevermind”这常用于对方来表示道歉的用语,是用于自己一方不介意的场合,它的内在含义是一种安慰。该学生所说的不符合英国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表达方式,或许他根本不懂得其正确表达方式就按母语的语言习惯套入到目的语中去。他这一社交语用失误的根源是不了解或忽视了中英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利用语境来确定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是习得新词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最好的语境意识应该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形成。对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在汉语包围的环境中能做到纯粹用英语思维吗?笔者以为,这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从S·Krashen的习得理论来判断,最利于外语学习的环境当然是在这种纯外语的环境中。但是,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上创造所谓的外语“自然环境”是十分困难的。那么,能否在现有外语输入的环境、方式、时间等方面做出大的改进甚至改革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既然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外语,只能接受现实,退而求其次,努力去创建一种人为的“仿真环境”,通过大量的、反反复复的外语输入来刺激学习者,以求尽量减少汉语思维的干扰。应该说,凡是能促进学习者使用外语思维的输入方式,都是有效的,不管这种方式是在什么环境下实现的。
  除了关注新的外语输入方式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输入材料的难易程度和类型。S·Krashen在他的语言学理论中有“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一说,即学习者接受的输入材料应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水平。另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Ellis)也认为,略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的输入最易为学习者所关注,成为“受关注的输入”(noticedinput),而“受关注的输入”更容易“吸收”(intake),从而加速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至于输入材料的类型,笔者认为以图文声情并茂结合的为佳,因为在接受这种结合的输入材料时,学生更倾向于直接构建英语声音、形式、内涵与图像的关系,缩短“心译”过程,有助于促进英语思维,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实现口、笔头的顺利交际。
  
  2 基于多媒体的自然环境英语教学
  
  自然环境中学到的英语可以避免类似上述的交际失败或语用失误,而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有利于创造自然环境。外语的学习条件是要靠人去创造的,不可能人人都到外国去学习。即便到了外国,也脱离不开学校教育。媒体的积极作用就在于能利用媒体的特征促使学生置身于最佳的语言社会环境。通过听得见的声音,看得见的形象,加之丰富的色彩调合出最佳心理活动因素与情趣盎然的境界。采用优秀课件教学,即依靠现代化多媒体高密度的展示手法,通过多种角度,把声音、图片、动态图像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把结果综合地表现出来,可以模拟仿真,实现虚拟的世界,创造一个个图文声情并茂的立体的语言环境,将枯燥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有趣、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接受和模仿。这种集声、光、色于一体的非书面资料真实生动,纪实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可以使抽象文字材料形象化具体化,为授课教师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
  语言又是一种技能,利用影像,图形、图表、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所构成的学习课件是开展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前提和保证。笔者还选用其他比较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视听材料(原版影片、背景知识、人物传记、外国历史地理等音像素材),让学生直观了解与感受目的语言的社会与文化。拓宽语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