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五得

作者:沈 茜




  [摘 要]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本文从五个方面总结了作者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不仅阐述了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了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而且介绍了如何选择案例、组织教学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法,心得。
  [中图分类号] C9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6)05-0416-04
  《组织行为学》是伴随着人类组织形式发展,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化、多样化的变化进程,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是管理领域中行为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支柱。该学科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用于帮助管理者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达到增进组织绩效的目的。在本科教学中,《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强烈应用导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选择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需求。
  案例教学法自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创立,已经成为商学、法学、医学等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部分管理院校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此教学方法有力地改变了过去“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单向灌输式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活力。但是,并不是只要使用了案例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想在这里谈几点体会。
  
  1 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需求,要恰当选择案例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强烈应用导向的理论性课程。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选择适宜的教学法十分重要。
  
  1.1课程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法是最佳选择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发展起来之后在管理领域中形成的新学科。1949年芝加哥大会上科学家在命名行为科学时,就确认其是涉及学科范畴极广泛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以此为基础的组织行为学更是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学科,其特点必然是理论抽象,体系庞杂。
  但是,作为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组织行为学并不完全与哲学理论一样产生于智者的思考,它研究的内容五彩斑斓,引人入胜,多数理论直接来源于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为了直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形成的。因此,组织行为学又呈现出强烈的应用特点。
  总之,组织行为学本身具有突出的应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导向性、动态性与复杂性,这些特点不但给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而且也给教师如何驾驭这门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讲授“知觉与行为”部分时,会涉及到的“选择性注意”知识点、“归因理论”等都比较抽象;另外,讲授“态度与工作满意度”部分时,“态度”是社会心理学概念,而费思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还与认知心理学有渊源,不仅涉及学科多而且与实践结合紧密。讲解时必须辅以案例,否则仅仅依靠常规授课方式教学,那教师可能讲起来事倍功半,难有激情,学生听起来也稀里糊涂,无精打采。
  
  1.2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市场化取向要求教学法创新
  管理专业教育应该体现实用教育精神。实用教育思想是黄炎培先生在上世纪初提出的,当时,他感叹“教授最终之目的,在使学者能实用其知识技能也,……学校教育又罕能实用,遂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不啻界若鸿沟,莫可逾越。”因此他大力倡导发展实用教育。
  将近一个世纪后,实用教育精神仍然应该遵循。在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实用型人才仍然是而且未来也将是市场的主要需求,大学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法选择必须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此才能谋求教育的发展。
  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类组织中的管理岗位,未来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具备随机应变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就业市场欢迎接受过良好专业训练,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而非纸上谈兵的“人才”。案例教学可以较好解决大学生在系统接受理论知识学习的学生时代如何尽可能早地接受管理实践训练的两难选择。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案例可以在特定“情景”中让学生实践书本知识,训练人际交往技能,增加处理问题的能力,树立权变管理观念。
  
  1.3现代教育学理论要求教学法革新
  案例教学法是主体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主体教育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感、效能感、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主要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新模式来实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现代教学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学习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相联系,通过构建“情景”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从而使已获得的经验或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即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案例就能把学生带入一个个“情景”中,通过分析、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而非被动的参与者,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通过分析某公司近百年来管理方法、理念的变化过程这样一个案例(如荷米公司的案例)讲授“埃德加·沙因关于人性的假设”,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已习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等知识就容易与新知识建立起联系,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沙因的几种人性假设,能更好完成新知识建构,而不是仅仅只能硬着头皮去理解“什么是经济人?什么是社会人等”等枯燥的名词。
  因此,尽管目前在本科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还不现实,但是除了在有限的课时将其理论体系完整地讲解外,还是应该就理论重点,积极尝试应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可取的教学改革思路。
  
  2 恰当选择案例的原则
  
  一是完全贴近讲授内容;二是贴近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充分考虑本科生年龄、社会阅历的限制。例如,在讲授组织文化章节时,选择著名的手机生产企业在组织文化实践方面的例子,比选择某一个灭火器生产企业的例子更能吸引学生。讲授组织政治时,选择电影作品中的片段,比选择文字案例更易于理解;三是尽量选择中国的例子。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某种管理方式的出现必然依托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因此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存在,盲目选择国外优秀案例可能造成我国管理异化现象,学生很难理解,事倍功半。例如个体心理与行为部分中的价值观,工作满意度等内容,带有非常强烈的文化色彩。选择过去的、时效性差的、非本土的例子,只能达到这个理论在解释员工行为时可以使用的目的,不能使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四是选择真实的案例。案例指选择来自于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件,在对人名和组织名称进行掩饰处理之后,对某些管理情景进行未加评论的书面描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