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浅谈文体对翻译的制约

作者:李 力




  [摘要]从翻译的目的、过程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文体对翻译的制约作用,指出译文质量受到对原文文体把握程度的影响,对原文文体的分析与理解是忠实、通顺、流畅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文体,翻译,原文,译文。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149-03
  [收稿日期]2005-10.20
  [作者简介]李力(1975-),女,河北高邑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
  
  0引言
  
  译界泰斗奈达说过:“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即,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包括语言时代风格在内的原作的形式。这需要透彻地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运用翻译技能处理原文,以适应原文的文体,再现原文的风格,因此原文的风格成为翻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对原文文体的把握程度也就影响着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水平。原文文体这个客观存在必然成为制约翻译过程和译文质量的一个因素。
  
  1翻译目的与文体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促进社会、文化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翻译须凭借语言手段进行。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式,自然语言总是以文体形式或体裁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所以文体成为了语言的形式。语言功能不以文体或体裁分类,自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文体功能,是理论上的语言功能在不同文体的自然语言中的一种变异,是语言的变异机制,又通过不同文体的特征表现出来,可以作为翻译的视点,实现翻译的目标。就象原理要演化为工艺生产出产品一样,语言理论演化为翻译方法,从而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英语和汉语都有各自不同的文体类别,不同的类别具有不同的文体特点,译者必须熟悉英汉各种文体类别的语言特点,才能在英汉语言转换中顺应原文的需要,使译文的文体与原文的文体相应,包括与原文作者的风格相适应。要量体裁衣、对应得体,必须对原文的语言作深入的分析,从文体学知道,语言既是人们传情达意的手段,又是一种社会行为,既是符号系统,又是多功能的聚合体,语言的使用不仅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特征,适合接受语言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偏好,又要执行语言功能以适合当时的社会场景,那么译文的语言策略同样必须适合译者当时的社会场景,选择适当的文体以适应译文目标读者的语言偏好和阅读习惯,达到让其接受而进一步沟通交流的目的。
  根据语言使用场合的不同,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正式语(formal)和非正式语(informal)两种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是对语域(register)的基本划分,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两种语体的选择与语境密切相关。翻译时,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情景,选择与原文语体相当的译文。由于人们为了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对所使用的语言也时时有所变化、有所选择,甚至会使语言发生变异,也就是使用一些偏离语言常规的话语或表现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而各种文体的特点正是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语言变异。因此,译者应首先掌握变异,即不同文体的种种表现形式,在翻译不同文体的文章时,才能发现并恰如其分地处理和对待这些变异,以使译文能较准确地再现原文的风格和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又需要译者对译出译入两种语言的不同文体、语气、细微差别和语域具备鉴赏的能力为前提。
  语言有雅俗文野之分。在翻译时,语言的风格必须得到正确地传递,比如,在翻译《红楼梦》时,绝对不能把刘姥姥和贾母的语言风格等同起来。说话者的个性特征、艺术修养、价值观念等都体现于措辞造句之中。肖伯纳曾经说过:“一个英国人只要一开口,不是招来同胞的憎恨,就是受到一些同胞的鄙视。”因为在英国英语中,始终存在着属于社会低层阶级的非标准英语和属于社会高层的标准英语的区别。他们的语言已经具备了典型的反映其社会背景的特征或标记。译文要体现下层社会的语言特色,再现这个阶层民众的神态,就必须用对等的语言,比如,用语简短,生动形象,多用省略句,不太合乎语法规范,爱用宾格人称代词代替主格人称代词,充满缩写形式等等。
  要做到在风格方面与原文对等,翻译时,除了要求译文应适应原文的文体风貌之外,还要求译文适应作家个人的风格。优秀的作家、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翻译时也就不应该扭曲或篡改这种风格,而应尽可能地使译文同原文一样“文如其人”。比如,海明威总是以文学风格的简洁而闻名,不沾染一点华丽的矫揉造作,精心选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和朴实的词汇;亨利詹姆斯则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喜用叙述准确而又错综复杂的长句,他习惯了堆砌修饰从句,善用密集难懂的句法。在翻译二者的作品时,绝对不能对其不同风格视而不见而用同样的文体去翻译,更不能用译者自己的风格去代替,给不同的作品留下译者千篇一律的“烙印”,使译文成为对原文的杜撰或“创新”。
  当人们更为关注译文所能取得的社会效果时,译文应当适应译语的文体需要,让原作者的文体风貌退居第二。这尤其体现在广告宣传、法律文书和科技论文等功能文体方面,比如,在翻译法令、通报、规章、启事、指令以及各类法律文书的公文文体时,必须透彻理解原文思想脉络与总体精神,了解专业词汇、术语及专业内容,不随便改动公文的形式,以保证译文格式与体例。科技文体以概念准确、判断严密和推理的周密为特征,尤其是在表达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各种复杂的关系时,使用的句式常常是结构复杂而多变的。在翻译时要分析句子的深层结构,绝对不能主观臆断,以防出错,对于科技文体的精华部分,比如:定义、定律、结论和假设等等的翻译,更要简明扼要,仔细推敲,精练概括,不能译出带有任何歧义的句子来,以准确地传递信息。
  作为译者,必须细心观察不同的文体体现出的不同之处,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墨守一格。翻译与文体学具有并行不悖的目的,都是凭借有效的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流,二者都强调交流功能的社会标准,都重视文风的时代性和风格的个人性。翻译必须随着原文文体、风格的改变而调整译文,所以掌握的文体类别广一些,使用的翻译手法多一些,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信息传递者、发送者的职责,不断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顺利实现忠实于原作语言风格的目标,实现翻译的目的。
  
  2翻译过程与文体
  
  众所周知,翻译过程分为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根据奈达的自然对等原则,翻译就是要在目标语言中重构源语言信息的自然对等,这种自然对等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风格方面。也就是说,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同样重要的,要弄清文本所产生的全部意义;必须把形式和内容同时加以考虑。在翻译中,不仅原文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风格的限制。如果译者不考虑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进行叙事、抒情或议论,译者就不再是译者而是作者了。要用译语再现原文的风格,首先得识别原作的风格,没有对原文语体风貌的分析,就谈不上对原作全部意义的把握。因此,翻译的过程首先是对原文文体和风格的准确把握过程。
  原文语言所负载的内容性质决定其语体,语体孜孜以求的目标是语言形式与所承载的思想内容相一致,语文体式的共性研究即文体,语文体式的个性研究则是风格。现代语体学又有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之分。非文学体裁的作品的写作重点在于其语义和句子结构准确传达信息的功能,比如,调整语法突出焦点信息,保证信息的衔接和连贯,尽量抑制风格的个性特点对语句理解的干扰,避免语言的歧义和模糊性等等。非文学文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准确性,既使读者个体的阅读效果存在差异,文本的内涵意义是不能改变的。关于此类文本的翻译,前文已经提及,不再赘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