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从文体的失落到回归和超越

作者:孙绍振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⑥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⑦汪曾祺:《蒲桥集》,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⑧林非:《关于散文研究的理论建设问题》,《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⑨楼肇明:《繁华遮蔽下的贫困》,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5页。
  ⑩孙绍振:《论变异》(第四章第五章),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第98页。又见《美学—在情感冲击下知觉变异的科学》,《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
  ①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序言》中提出的,“五四”时期为郭沫若引进。
  ②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年版,第10页-第12页。
  ③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④ 《朱自清散文选集•〈山野掇拾〉》,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⑤林非:《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
  ⑥谢有顺:《以实事照见人生的底色——读贾平凹的〈祭父〉》,《名作欣赏》,2008年第12期。
  ⑦参阅《名作欣赏》2008年第12期蔡江珍评论周涛的文章。
  ⑧⑨②该文见孙绍振《美女危险论》,贾平凹《长舌男》卷首,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①孙绍振:《演说经典之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部分。
  ②郁达夫:《文学上的智的价值》,《现代学生》,1933年版,第二卷,第9期。
  ③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第86页。
  ④孙绍振:《论幽默逻辑》,《论幽默的逻辑的二重错位律》,《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第252页。又见《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⑤他的原文是说自己的散文为了追求分析,“不得不退出环境,来恢复人的主动”“必须同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抗拒对象的动人的迷惑。”这样的“分析是精神的反征服”,因而“分析无法抵达抒情,无法抵达诗”,《文明七巧板》,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285页-第286页。
  ⑥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3月。
  ⑦余秋雨:《访谈录》,《文明的碎片》,春风文艺出版社,第274页。
  ⑧所谓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证明物体的重量与自由落体加速度无关的佚事,首先弄错了的,是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他在《伽利略传》中提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证实了所有物体均同时下落。但史家考证,没有任何理由表明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因为伽利略本人从未提起过。但是,此前类似的实验已经有人做过。158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以重量为一比十的两个铅球,使之从高30英尺的高度下落,二者几乎同时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围观者清晰地听到两个铅球撞击木板的声音。伽利略后来听说了这个实验,可能也亲自动手做过,但是由于空气阻力不太准确,真做起来,结果不一定对伽利略有利。事实是,一个亚里斯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真的于1612年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是两个材料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同时到达地面。伽利略在《两门新科学》中对此有所辩护。意思是,重量一比十的两个物体下落时,距离相差很小,可是亚里斯多德却说差十倍。为什么无视亚里斯多德这么大的失误,却盯住我小小的误差不放?伽利略的这个实验,显然没有成功,但伽利略凭什么创造了自由的落体等速的学说呢?他主要是靠演绎推理,这种特殊推理叫做“思想实验”:他先假定,亚里斯多德是对的。把两重量不同的金属球连系在一起。按照亚里斯多德的原理,重球由于受到轻球下落慢的拖累,速度因而减慢,故二者相连比单个球下落要慢。但,同样根据亚里斯多德的原理,两个球连系在一起,则意味着变成了一个球,重量比原来的任何一个球都要重,则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原来任何一个球都要快。由于这两个结论互相矛盾,因而其前提不能成立。
  ⑨谢有顺:《史识:文化大散文的精神编码》,《此时的事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① “文化口红”和“避孕套”是朱大可先生的说法,而《“审判”余秋雨》则是聂作平先生的大作。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①周作人:《美文》,《晨报副刊》,1921年6月8日。
  ②王兆胜:《坚持与突围:新时期散文三十年》,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5期。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