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平凡的美丽与朴素的深刻

作者:蒋登科 姚洪伟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推荐理由】
  在长期的诗歌艺术探索中,王小妮从来不追赶热潮,也没有进入过任何潮流的浪卷之中,而是沉静、从容地摸索着自己的道路;她的作品不多,但她的每一首诗都试图写出个性,写出真情,写出表面下的本质,写出生命的困顿与抗争,因而从来不缺乏诗坛和读者的关注。《十枝水莲》以“水莲”为中心意象,通过水莲与水、水莲与人、水莲与自然等多重关系艺术观照,揭示了生命的困顿、困顿的突破,思考着生命的创造和价值,为烦躁、驳杂的人生提供了诗意的启示。在表达上,这组诗于平凡的物象中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段,抒写深刻的生命哲学,以澹定的语气创造诗歌艺术新变的可能与向度,避免高蹈,平静而不张扬,凝重但不凝滞,朴素而蕴涵深刻,智慧而不失灵动,是现代诗艺术探索的重要收获,也是王小妮的代表作之一。
  
  王小妮的诗平静、朴素、自然、深刻,在平凡的状态中独到地体察生活、领悟生命,寻求一种诗意的深刻和本真的美。纵观诗人的创作,她的诗歌经历了朦胧诗时代的抽象抒情,“第三代”浪潮下的沉着和新世纪以来的朴素澄明。在各种流派和理论层出不穷的艺术语境下,王小妮独自走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艺术之路。在长期的诗歌艺术探索中,王小妮从来不追赶热潮,也没有进入过潮流的浪卷之中,而是沉静、从容地摸索着自己的道路;她的作品不多,但她的每一首诗都试图写出个性,写出真情,写出表面下的本质,写出生命的困顿与抗争,因而从来不缺乏诗坛和读者的关注。
  王小妮曾说:“不体会到平凡,就不可能是个好诗人。”可以说,这是她做人的姿态,也是她诗歌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她在一首诗中写道:“把心放得很低。/我在青草岩层滴水以下行走/已经不能再低了。”(《飞是不允许的》)这恰好表明了诗人的这一态度,唯有平凡的生活是真实的,平凡素朴的诗句具有一种深刻的品质,所企及的是不平凡的美学高度。“让我喜欢你/喜欢成一个平凡的女人。/让我安详盘坐于世/独自经历/一些细微的乱的时候”。(《不要帮我,让我自己乱》)以一种置身低处的姿态来观察世界,远离高高在上的神圣,以一个平民的眼光,打量生活,洞悉人生。这就使她的诗折射出一种心气平坦的超然品质。
  王小妮的诗歌旅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一路狂飙猛进的行程中。当时,各种诗歌主张分立潮头,各种流派、旗帜割据山头,被人戏称为“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时代。在风云聚变的诗坛,王小妮以《印象二首》为自己铺展开了一条诗歌大道。其平凡的句子里深藏着亮丽的刀锋,她先天的感觉切合了诗歌的某种精神,朴素清新的诗感、淋漓畅快的抒情,为诗歌的天空带来一朵轻盈纯粹的云彩。王小妮一开始就较少参与到流派的纷争之中,她关注的是一些底层普通人的生活,表达的是一些普通百姓朴素的情感,《碾子沟里蹲着一个石匠》《早晨,一位老人》《地头,有一双鞋》《送甜菜的马车》等诗给人一种平易亲切的感觉。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到来,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变迁之后,王小妮的诗作越来越呈现出日常化的特征,语言效果达到越来越纯净的水准,在语言的运用上越来越克制和小心谨慎,这使得她的诗在平常的生活中更加具有了诗意的深度和多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升华,以平凡的沉着姿态抵达生命的本质、本真状态。《一块布的背叛》《重新做一个诗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王小妮的作品抵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对生活的表达更加细致和独到,在一种平静的氛围中用朴素的语言和感情,精确地传达出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处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寻找诗意的存在和可能,是王小妮诗歌创作一直坚守的艺术方向。《十枝水莲》无疑是这一时期和这一方向最有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读《十枝水莲》,有一种震颤,它几乎涵盖了我们整个的人生经验。这组作品也几乎融合了王小妮各个创作时期的多种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朴素明净的情感,深刻、坚韧、宽厚,有着母性特有的温情和悲悯,也不乏对生活的反省和对自我的审视。
  《十枝水莲》在题材的选取上是很平常的,水莲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由此体现了一种日常性。正如她自己所说:“诗是现实中的意外。”《十枝水莲》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在第一首《不平静的日子》里,王小妮把日常的生活放入一个不平静的环境中,通过水莲这一事物来渲染内心的某种骄躁不安。水莲的原初内涵在这里被诗人彻底抛开,它只是被诗人用来表达日常生活以及生命体验的一个艺术意象。水莲“站在液体里睡觉”,“跑出梦境窥视人间”,“把玻璃瓶涨得发紫”,这是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来观察这个充满奇幻的世界。一个平常的事物,通过诗人的想象立即生动起来,平凡的事物被赋予了奇特的诗意,这些都是源于诗人对“猜不出它为什么对水发笑”的奇想。正因为诗人“猜不出”,所以才有了到底“是谁的幸运”的疑问。这也许使诗人想起了早期的人生际遇,她所经历的那些坎坷和变故。一种复杂的情感聚集在内心深处,“这十枝花没被带去医学院/内科病房空空荡荡。”欣喜和失落夹杂在诗人的情感体验里,“没理由跟过来的水莲/只为我一个人/发出陈年绣线的暗香。/什么该和什么缝在一起?”平凡的水莲勾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隐喻出人生的轨迹。“三月的风们脱去厚皮袍/刚翻过太行山/从蒙古射过来的箭就连连落地。/河边的冬麦又飘又远。”诗人笔锋一转,以一种看似轻松和愉悦的笔调写出春天的感受,以平静的心态衬托诗人的迷茫和懊恼。“军队正从晚报上开拔/直升机为我裹起十枝鲜花。/水呀水都等在哪儿/士兵踩烂雪白的山谷。”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这些是不平静的,在我们成长的生命历程里,如何坚持自己的操守,寻找人性的归属,王小妮的答案是明确而肯定的:“水莲花粉颤颤/孩子要随着大人回家。”诗人通过对平静中的水莲的抒写表达了我们生活中的不平静,以一个平凡的现代人的视角揭示出了我们所面临的种种隐含着的矛盾。
  在第二首《花想要的自由》里,诗人想借助诗歌打通一条生活之路,破解围困我们的生活之谜。“谁是围困者/十个少年在玻璃里坐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围困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尤其是无法找到围困者如玻璃般透明的困境,更是让我们迷茫和不知所措,怎样打开前行之门,击破如玻璃一样无法看见的牢笼,找出围困者,走出泥淖,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诗人转换视角由人及物,“看见植物的苦苦挣扎/从茎到花的努力/一出水就不再是它了/我的屋子里将满是奇异的飞禽。”这种挣扎与努力,使得每一种事物都深陷围困,水成了水莲的 “牢”。然而只要它“一出水就不再是它了”,而是突破牢笼后“奇异”的场景。我们的生活、人生甚至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现实仍然没有改变,“太阳只会坐在高高的梯子上”,但诗人却“总能看见四分五裂/最柔软的意志也要离家出走”,那些柔弱的花朵也要去寻求属于它自己的自由,想突破水的界限。而“水不肯流/玻璃不甘心被草撞破/谁会想到解救瓶中生物”,“水”和“玻璃”般的牢笼不会轻易被击破,那是无法逾越一条鸿沟。即使“它们都做了花了/还想要什么样子的自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自由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想要的只是像水莲突破“水”后的奇异景象。当诗人“放下它们/十张脸全面对墙壁/”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也能制造困境”。在洞穿自己作为困境的制造者之一后,诗人意识到,“顽强地对白粉墙说话的水莲/光拉出的线都被感动/洞穿了多少想象中没有的窗口。”这是一种对生活的顿悟,使得诗人在被困多时以后产生了“我要做一回解放者/我要满足它们/让青桃乍开的脸全去眺望啊”的感想。把自己被困的角色转换成解救者的角色,这是诗人精神的一种升华,在看到水莲的突围精神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救赎,平静、朴素、口语化的句子下面潜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那是一种独特的人格的高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