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微苦笑中的浊中清

作者:曹万生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浊中出清,微笑有苦,凡中见奇,兀自高格,在颓废中秀出灵、在落俗中亮出美,清俊灵雅的气质在平凡琐谈中渐渐勾出轮廓,毫无时下某些文化散文的偶像貌,有的倒是絮絮稍嫌拖沓的叙述中透出来的奇清高标的气质,郁达夫《钓台的春昼》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择方家是为判断,遇知心会心一笑,盖现代散文之精品。
  散文是什么?郁达夫有其坚定的信念。翻一下他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可见一斑。选文凡131篇,周氏兄弟就占了81篇,81篇之中,鲁迅24篇,周作人竟57篇,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强,周氏兄弟“占得全书的十分之六七”①。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的特征,一是“个性”[指individuality(个人性)与Personality(人格)的两者合一性]②,“范围的扩大”③、“人性,社会性,与自然的调和”④。三者观之,由选文至于导言,见得郁达夫说的是,在融入社会性、自然的人性,并在广泛的题材中,写出作家的个人性与人格的,乃是散文,其中,个人性与人格是最要紧的。散文即人,好散文都是独特的个人性与人格的体现。在这个散文观下,见郁达夫自己的散文,就更能理解这种奇情高标的气质的意义了。
  《钓台的春昼》可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了桐君山春夜,下片写了钓台的春昼。写琐屑事无甚称奇,流露出的清流性灵却让人叫绝。
  先看上片。上片写避难上海,回到家乡,夜访桐君山的情形。叙述顺序为:离沪回乡缘由——桐庐及其地理概貌——渡江——夜上桐君山——道外夜景——议论,其中的描写只有三节:渡江、上山、观景,三节之中,情调渗溢。
  渡江一节,先写见得一洗夜饭米的少妇,少妇说“你只须高喊两三声,船自会来的”。再写少妇“在微茫的夜色里,藏去了她那张白团团的面影之后,我独立在江边,不知不觉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独有的郁达夫式的多情、泛情、留情、伤情,透纸渗出,“白团团”有一种性感的白与夜景的黯的对比,带出的也有他乡遇美人的迟暮乡关情调,但作者把这情写得淡淡的,恰印出心中淡化了情欲的“迟桂花”式的诗性。“船家的说话冗慢幽长,似乎已经带着些睡意了”,“船家的回答,只是恩恩呜呜,幽幽同牛叫似的一种鼻音”,都写出渡江的幽意与日暮,为后文上山的静、闲、雅、远的情调做了氛围的渲染。
  上山一节,作者先写一上山就“拌倒”,再写船家送火柴、点火柴摸索上山,写出其行的盲、摸及味。再写上得半山,见到城里的灯火“也星星可数”了,江面上也看得出“一点一点的火”,把这黑、静与那远方的明、动做了一个对比,见出这山的静、远的趣味。三写到得观前女墙前的“徘徊”,“终于”“决心”“非进去不可”“推”“栅门”而入的“暗夜冒险的好奇怪癖”,写出其行探奇的欲。四写到大门而不入,因为石墙上可饱看桐江夜景,导出下文的观景,让文行至此,又起波澜。
  观景一节,是上片描写的华彩乐章。作者罕见地工笔精描,先写出天上“灰白的云”、“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和“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再从天空的“饶有风趣”写到江面的景色,衬写出地上的美静与整感:“这江山之秀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却非那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所可与比拟的了。”天地如此秀美静整,作者的性情就自然涌出来了:
  
  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
  
  天饶有趣地更静美,先贤雅兴在此,于是本来的清奇性情陶醉得可以入梦:“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的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写到这里,夜游桐君山的描写在抒情中达到高潮。
  下片写钓台的春昼。写了行船、做梦、登台、议论,重点在昼梦、登台与议论。下片开始触及时弊,表现出作家面对肮脏现实的坦荡胸怀与清高情操。行船过程写了两岸的美貌:两岸的青山,清浅的河水,河上的沙洲,洲上的桃花菜花,及不知名的白花,“正在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作者边喝酒,边问船家何山何水,边看边惊叹边称颂,不觉就和着酒和着春色醉了,写了一个诵诗的昼梦。
  昼梦的中心是在水边酒楼上与友人买醉的诵诗。诗曰: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⑤
  
  不是怕酒樽前喝坏了身体,装假醉怕不免也要酣畅一番,想当年酩酊大醉后再名贵的马也敢鞭笞呵⑥,真怕我的风流才情累坏了所爱的美人。(唉,真是过去的豪情都不在了吗?)这东南的大劫真是老天作孽呵⑦,风雨如晦中⑧东海扬尘⑨是在酝酿沧桑吗?大声痛哭放声悲歌有何益呢?真的义士都纷纷讨伐暴君并与势不两立⑩!这首郁达夫式的悲愤诗可说是他的绝唱,颔联“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至今广为流传,诗句张狂毕现,悲愤四溅,被誉为绝句名联。《钓台题壁》一诗把《钓台的春昼》的主题、作者才情、性灵、气质这条五彩的画龙点了睛:风流才子的旷世遗风,放荡不羁之大性情,正直多恨而又身处贫困,活脱脱地把个“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的零余者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诗直指纷乱世事,把诗人压抑、放纵、张狂、无助、颓废、哀痛、愤怒、诘问的多种情感融为一体,让人叫绝。即使仅就诗的古体风格和技艺而言,近代以来几无人能及。以至有所谓“郁苏柳田” 之说。
  台下的写景把登台的情绪衬得好生怪异。更窄的“一条浅水”,“山容峻削”,桨声“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在这里古、静、荒、僻的背景下,出现了“所谓钓台”。作者以至于怕起来了:“怕在这荒山里要遇见一个干枯苍老得同丝瓜筋似的严先生的鬼魂。”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渲染这荒凉怪异的情调呢?读到后面,才知道这是在借荒、静、僻的所谓“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的台下景色来反衬台上的另一番超脱红尘的仙境:“幽谷里的清景,却绝对的不像是在人间了。”“立时就想起了”瑞士的“威廉•退儿的祠堂。这四山的幽静,这江水的青蓝,简直同在画片上的珂罗版色彩,一色也没有两样。”台上所见山、水的幽静、清蓝,成为风景如画的钓台的点睛之处,借台下的荒僻与纯化以至于仙化了台上的春色,让这种春色更铭人心。这种在荒僻冷怪反衬出的仙化与纯化,不啻写出了混世中的清高与浊世中的清流,把郁达夫的浊中之清、醉中醒情,点化得极具象征意味,比上片的桐君山夜色进一步写出了作者的性灵。
  饱餐一顿后“酩酊微醉”的作者,见得祠堂处处可睹的“翠墨淋漓”式的过往俗官的题墨,甚是反感,转头看到夏灵峰先生的四句题诗,意气大发,大大地称赞了一番以气节著称的夏先生:
  
  只知崇古,不善处今,但是五十年来,像他那样的顽固自尊的亡清遗老,也的确是没有第二个人。
  
  不但比“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要忠,就是“以骨头来称称”,也比罗振玉、郑孝胥清室重臣等辈“重到好几百倍”,这一番今人之论,很有现实性与针对性,也很有骨气与节气,在忠与逆、清与浊的比较中,重忠重清,对前世的忠节更显在世者气节清流之贵也。这一番浊中之清的宏论,虽是在严子陵祠前对夏先生的评论,实际上也是郁达夫借他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以自己崇尚的清流来抨击时政的昏暗与士人的腐败与知识分子的逐臭也,更是对《钓台的春昼》的主题与作者性灵的表白。联想起作者寄托小说《采石矶》中的黄仲则,清流涓高的诗人性灵与情操,与《钓台的春昼》其文其情不是一体吗?这就更让人对郁达夫其文其人,文即是人,有一聚焦。
  这样来看,《钓台的春昼》确是一篇超越游记的游记了。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①②③④ 郁达夫《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8月版,第1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第9页。
  ⑤ 这首诗1931年1月23日写于上海。原题有“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郁达夫在本文再次录写,后以《钓台题壁》名世,为郁达夫旧诗代表作。1931年1月“左联五烈士”被捕,后被杀。此诗以此事为背景,借酒抒怀,最能表现郁达夫诗忧伤愤世的特点。
  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用魏曹彰事,见《独异志》。
  ⑦ 劫数东南天作孽,指1931年1月左联五烈士被捕(一月后被杀),此句指此事,“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也是本诗写作的背景。
  ⑧“鸡鸣风雨”,语出《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里意无常社会现状。
  ⑨“海扬尘”,典出葛洪《神仙传•麻姑传》 “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 成为后世著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
  ⑩“义士纷纷说帝秦”,典出《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鲁仲连帮助完赵国后所说的话是:“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也说秦的霸业,让人不能屈服;指鲁仲连义不帝秦。
  11 即郁达夫、苏曼殊、柳亚子、田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