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

作者:张宗刚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词兴起于唐五代,大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复振起于清代。清词接武两宋,踵事增华,风格多元,为宋词后又一高峰。“五四”催生的新派学人胡适称“三百年的清词,终逃不出模仿宋词的境地,所以这个时代可说是词的鬼影的时代”(《词选自序》),不免以偏概全。固然,诚如王国维所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种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不免自成习套,虽豪杰之士亦再难推陈出新,故往往另作他体,以求解脱。然有清以降词人众多,中兴气象昭然,纳兰性德即为其中之一大家。纳兰词的可贵,在于纯任性灵,发乎肺腑,仿佛传说中的夜莺一般,将自己的心脏抵在玫瑰花刺上歌唱不息,于飞泪溅血中,唱出了千古风情。“一切文学,余尤爱以血书者”(尼采),纵览文学史,古往今来,不要说用血书写,就是用心书写的文本,都少之又少;如此可知文学史上,为何总是多丘陵平原而少高峰峻岭,多野草灌木而少参天大树。尤其中国文学自古而下,折腾来折腾去,车载斗量填坑盈谷者,垃圾文字何多!譬如所谓“E时代”的今天,满目所见,尽是注水之书,充数之文,果真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唯令人感慨系之。“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纳兰性德一生倾力于词,独出机杼,不负词坛巨擘之誉。
  纳兰性德父亲明珠为当朝太傅,权倾朝野。纳兰性德幼习骑射,少熟诗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洵属聪颖早慧的贵族神童。他于17岁入太学,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22岁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七名,一路春风得意。康熙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御前侍卫,纳兰不时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唱和诗词,译制著述,颇称圣意,一时成为前途无量的少年英才。但纳兰身在高门巨厦,常怀山泽鱼鸟之思。词人落拓无羁诗魂剑胆的性格,与他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现状构成一种矛盾的精神图像和心理范式。侍御的恭谨,随驾的小心,于纳兰词中时时流露,那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式的诚惶诚恐,正是纳兰压抑心理的映射。的确,纳兰性德拥有财富、权力、才学,也不乏友情和爱情,可他并不快乐。他如大观园中的怡红公子一般,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遥感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纳兰于神器稳固江山鼎盛之际,看到了专制的穷途,生发出莫名的空虚。纳兰的痛苦,是一种先知先觉者的智慧的痛苦。《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吟联句“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花魂”,那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迷茫,可为纳兰心境写照。与生俱来的飘零感,性情与地位的冲突,常伴他吞声忍泪孤眠。生活闲适事业顺遂的纳兰性德,从一个王朝的青春盛年,即已感受到老大帝国的蹒跚步履,那是一种落日的余艳,在无望中苦苦地等待着涅槃。纳兰性德,从朝廷的倾轧中看到了时局的黑暗,从爱侣的死亡中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从人才的被摧残中看到了理想的渺茫,不免常怀临渊之忧,履冰之叹;一一达之于词,寄托心音,驱遣苦闷,也便生成了特有的文本格调。
  纳兰性德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自己又是康熙身边的一品带刀侍卫,可谓少年得志,众星捧月。但,“别来我亦伤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怀都废”(《金缕曲》),处于王权倾轧下的纳兰永远是身影孤独的。清高绝俗的纳兰,贵族的血管里流淌着叛逆的血液,本质上,他是一个正直的书生。纳兰身居高位,却爱结交沉沦下僚的才士贤人,执著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纳兰也曾熟习经济之学,满怀报国之志,然他耳濡目睹官场之黑暗,世事之纷乱,唯有痛心规避。这位坦诚重义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厌于俗世荣华,无意仕途腾达,一意冲决桎梏而不得。“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满江红》),正是此种无奈心境的写照。纳兰词的忧愁,是封建压力下精神苦闷之体现。纳兰于工愁善恨之外,亦不乏沽酒射猎英姿勃发的一面,血脉中涌动着满洲武士的豪情意气。纳兰于此有一段佳话流传,即他为顾贞观赎命词《金缕曲》所感,营救因文罹祸的江南文士吴兆骞之事。“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纳兰一生亦颇为此自许。当此世道浇漓之际,遥想古人之深情高义,岂不悠然神往?
  要之,纳兰容若刚性的生命,隐于其温文尔雅的柔性外表之下,我见犹怜,复不掩英风。这只黄金笼中的囚鸟,总期待着展翅腾向云霄的那一刹那的快乐;然而纵便飞出金笼,他亦如失群的飞鸿,总在哀哀寻找着自己的神仙眷侣、至情同道。从他词中,我们更多听到的,是一种在不自由中渴望自由的血泪和鸣。由是,纳兰容若绝非欢乐的黄鹂,栖息于静美的花园,忘情地歌咏春光;他是午夜的杜鹃,声声啼血——纳兰其人其词,确如子规啼血,凄美哀艳。纳兰词中,偌多美人香草,屈子哀怨,愁绪万端,愁肠百转,读来销魂无限,却又决不颓废。纳兰填词,似不用力而用力,似用力而实不用力,可谓真正的风致天成,境由心生。纳兰一生,犹似流星划过夜空,留下灿烂轨迹;这是一种陨落之美。展读纳兰词,便会想起那句话:美,总不免叫人心痛。(沈从文语)
  “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魂梦不离金屈戍,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减一分花。”(《浣溪沙》)“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南歌子•古戍》)“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出塞》)“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南乡子》)“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如梦令》)……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纳兰词风可谓千汇万状:婉约,劲健,忧郁,豪放,缠绵,明朗,复沓,洗练……但终究天然一段忧郁,平生万种情思,凝结于心;纵是那些雄浑阔大的塞上诸作,亦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忧伤。纳兰容若,他是天生的忧郁之子,伤感之子。
  纳兰性德一波三折的个人情感经历,是其无可纾解的哀愁悲怨的缘由。发妻卢氏之死,成为纳兰永远的痛。遥想当年,纳兰与卢氏这对神仙眷属,才子配佳人,天地浪漫,风月无边,何等地恩爱美满。纳兰每随圣驾在外,无不心系良人,千里抒怀。这双天造地设的比翼之鸟,一路欢歌而下,讵料婚后三载,双十年华的卢氏即因难产香消玉殒,从此在纳兰心中留下无可填补的空缺。其后纳兰虽又续娶,终究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如寒灰的纳兰性德,唯有常常在梦中与卢氏相会。“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她、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双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如斯哀歌,一直在纳兰灵台萦绕。比之李后主,纳兰无国破家亡之痛,却多生离死别之恨。在生命的最后年华,他又与江南名妓沈宛情投意合,然碍于满汉不能通婚,有情人未成眷属。种种的生离死别,化作痛苦的倾诉,凄怆的呻吟,为纳兰词平添无数冷与暖,爱与死,悲与欢。“电急流光,天生薄命,有泪如潮。勉为欢谑,到底总无聊!”(《东风齐著力》)不意斯语竟成谶言,纳兰性德于三十一岁之年永诀红尘。纳兰此生,如同三春树,二月花,明媚鲜妍,在其最为灿烂的时节蓦然凋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