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文本细读与经典阐释

作者:李安全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文本细读”之“细读”(close reading),从字面上看,就是“封闭阅读”,但是,实质上,“细读”的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新批评”后期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adequatereading”,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是文本细读的最基本的准则。
  按照《辞海》的解释,“经典”的意思有二:一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二是“古代儒家的经籍。也泛指宗教的经书”。文学经典一般是指那些具有鲜明审美特性和典范意义的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解读经典就是读者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就吸收并融合了“文本细读”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在语文教材中也借鉴并化用了文本细读的基本策略。比如,在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中就有多次使用了“细读”的概念。本文的要义就是要结合语文实际,联系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具体探讨如何将文本细读的一些具体的、有用的理念和策略“贯通”到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去,解读文学经典,“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以求对文本做出深刻、丰富、个性化的“丰沛的阐释”,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
  
  一、细读文本:用“诗”的眼光读诗
  
  “文本细读”要求对文本“多次重复地进行细致研读”(莱奇),“注意力持续集中在文本上,集中在文本的语义和修辞的多层次相互关系上”,“强调文学语言本质上的比喻性的力量,及由此而生的奇异的力量”。瑞卡兹提出的“语义分析法”和燕卜荪提出的“词义分析法”则是语言分析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从本质上说,这与中国文学中的“咬文嚼字”的传统也是一脉贯通的。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欣赏,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学生把文学作品作为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艺术品”,“仅仅面对文本”,咀嚼语言,触摸文本,进入到文本之中去,“用‘诗’的眼光读诗”(闻一多语),悉心体味,感受和发掘“文本”中所蕴涵的丰厚内蕴。
   1.从品味文学语言开始,揣摩语言中所隐含的丰富的内蕴。
  文本细读之“语义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如下三种:从词与词的关系中揭示含义,从句与句的关系中揭示含义,从段与段的关系中揭示含义。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里,我们可以引用这种“语义分析”的方法,但不必也不可能按照这样“精细”地实施,只是要着力引导学生分析“语义”,特别是那些意义含蓄或深刻的词句的丰富内涵,进而达到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果单独地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我们似乎可以读出一种悠闲与安然,因为这里有“小楼”“春雨”“深巷”“杏花”,透过这些纯美的意象,我们分明地感觉到了一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幽趣”,而且由“一夜春雨”联想到“明朝杏花”,我们分明地领受到隐含着的“惊喜”与“兴奋”。显然,这样的理解只是看到了“表面”,未能领略到其中隐含的情思。你想,“小楼一夜听春雨”,可见作者是彻夜难眠的,自然也没有做“归家”的梦,而是无聊地联想起“深巷明朝卖杏花”。“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可见,这无眠的夜是多么漫长,多么凄苦。为什么呢?从第二句“谁令骑马客京华”可知,诗人是作客他乡,从末句“犹及清明可到家”可知,诗人是热切地希望回归故里。这样联系全诗就可以分明地体验到诗人春夜难眠的苦衷与寂寞。自然,“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闲”与“戏”也绝对不是一种悠闲与嬉戏,而是百无聊赖之余的打发寂寞。这才是真正地“复原了作者的经验”。
  
  
  2.从反面去琢磨词句所隐含的深刻含义。
  除了结合文本来揣摩语言的丰富内蕴之外,我们还需要从“反面”去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钱锺书《宋诗选注》中为王禹偁的七律《村行》所作的注解中有这样一段话: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王夫之《思问录内篇》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参看司空图《诗品》:“落花无言”或徐夤《再幸华清赋》:“落花流水无言而但送年”,都是采用李白《溧阳濑水贞孝女碑铭》:“春风三十,花落无言。”)。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减削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有人说,秦观《满庭芳》词:“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比不上张昇《离亭燕》词:“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历代词人考略》卷八),也许正是这个缘故。
  
  钱锺书从“数峰无语”读出了“数峰有语”,从“正”想到了“反”。我们在欣赏诗歌尤其是古诗时要注意诗人说“明”了什么,还要注意揣摩诗人要“说”的是什么,要注意体味语言和意义的关系,注意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要注意语言中隐含的意思,既注意语言和意思的统一的一面,也要注意语言和意思对应或对立的一面。
  比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四川重庆)、忠州(四川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流离失所,漂泊无定。其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从字面来解,就是“声名不是由文章来确立,官职应当是因年老多病而辞去”。但是,这字面上的意思却不是诗人要表达的意思,诗人要表达的却是它的“反面”:我没有做出其他的功业,我的声名仅仅是因为我的“诗文”来确立,我的官职却并非是我年老多病而解除,而是不受任用,受到排挤。这样,我们才能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平,体味到诗人内心的郁愤与无奈。“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则把自己比作一只漂泊天涯、无处安身的“沙鸥”,这寂寞与凄楚才显得尤其沉重,尤其渺茫。
   3.把握文学表现手法的特点,解读文本的深厚意蕴。
  文学作为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借代、拟人、想象、夸张、隐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要注意从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突破,读懂这“艺术”中的内蕴。
  比如,艾芜在《文学手册》一书中特别强调,“借代”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并以白居易《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等例子来阐明“借代”就是使表达更为具体,更为形象,更有质感。《红楼梦》中的两首《西江月》是作者批宝玉的,其中“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一句中“纨绔与膏粱”也是借代,代指那些豪门世家之子弟。这个道理是很好懂的,但是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却常常不能将它灵活地运用起来。比如,李白《行路难》前四句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其表面的意思,那就是,面对珍馐美酒,诗人不能或不愿吞咽。为什么呢?心中郁愤,痛苦,理想不能实现。其实,这样的“解读”固然是对的,但是,这还没有理解其中更深刻的意义:这“金樽清酒”与“玉盘珍馐”不但是借代“美食”,更是借代一种富贵的生活。(李白虽然不得志,但似乎也没有特别地穷困过,或者说,在富贵与理想之间,李白更向往的还是精神的高贵与理想的实现。)其实,这里只要与《红楼梦》中“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那一句中“纨绔与膏粱”的“借代”联系起来就很容易理解。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