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世界女性文学获奖作品评论要目

作者:刘晓翠 卢秋红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铁凝《笨花》
  
  《笨花》——乡土中国现代性进程的艰难与可能/熊瑛子//《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5月
  由《笨花》看铁凝作品中的性别观念/刘明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2月
  向隅之地,有容乃大——铁凝小说《笨花》中的“笨花村”形象/付明根// 《小说评论》2007年4月
  笨花:民族生命的载体——析铁凝小说《笨花》/刘路//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2月
  《笨花》与《棉花垛》乡土叙述的比较——兼及对《铁凝的《笨花》批判》的批判/庞秀慧//《理论观察》2007年1月
  部族仪式与文化自救:《笨花》新解/刘惠丽//《小说评论》2007年第4期
  论近年小说创作的本土化倾向——以《笨花》《人面桃花》为例/王海燕//《语文学刊》2007年第13期
  温润地铺叙日子和灵魂——评铁凝《笨花》叙事艺术/盛英//《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
  植根于当代乡土中国的“笨花”——读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丛琳//《文艺评论》2007年第4期
  简析长篇小说《笨花》中的方言词汇及语法现象/ 董春利//《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第8期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的语法意义及其演变——以长篇小说《笨花》为语料/唐瑞红;陈惠玲//《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第8期
  凡俗生活展示中的历史镜像——评铁凝长篇小说《笨花》/王春林//《小说评论》2006年第2期
  《笨花》:建构21世纪国家民族历史的元叙事/闫红//《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花非花 人是人 小说是小说——关于《笨花》的对话/铁凝,王干《南方文坛》2006年第3期
  “资深月读” 之二——:“笨花” /铁凝 王谦//《出版广角》2006年第4期
  走进笨花村的乱世风云——论铁凝力作《笨花》/刘芳//《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
  《笨花》:女性叙事的隐痛及其艺术解决/闫红//《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
  未及盛开便凋零——铁凝的《笨花》批判/程桂婷//《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
  快与慢,轻与重——读铁凝的《笨花》/南帆//《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
  在轻与重之间飞翔——读铁凝唱片小说《笨花》/韩春燕//《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
  世俗烟火与兵荒马乱的叙事伦理——论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胡传吉//《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
  乡村、本土与日常美学——论《笨花》在乡土小说史上的意义/吴雪丽//《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6期
  营养心灵——由《笨花》说开去/陈映实//《小说评论》2006年第6期
  笨话《笨花》/a锐//《书城》2006年第1期
  
  张洁《无字》
  
  论张洁《无字》的另一种美学品格——审丑——从张洁小说美学品格流变说起/谢西娇//《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从《无字》看张洁后期的创作心理/郑虹//《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爱与恨的女性悲歌——读张洁的《无字》/汪丽景//《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论张洁《无字》的隐喻象征寓意/谢西娇//《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年第6期
  因父之名——论张洁的《无字》三部曲/曹霞//《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1期
  爱到深处即无言——张洁小说《无字》解读/沈滨//《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第9期
  《无字》的叙事分析/谢西娇//《中国轻工教育》2007年第3期
  现代性漩涡中的疯女人——从《晨钟响彻黄昏》《羽蛇》《无字》谈起/杨慧//《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浑厚驳杂和深刻反思的女性意识——从女性视角解读《无字》/陈娇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重构自我与历史:1995年以后中国女性主义写作的诗学贡献——论《无字》、《长恨歌》、《妇女闲聊录》/荒林《文艺研究》2006年第5期
  恢弘而绚丽的命运交响乐——论《无字》的叙事艺术/李阳春;周巧红//《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个人化女性经验写作视角的彰显——试读《911生死婚礼》和《无字》/方波;杜红蓉//《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7期
  从《无字》文本意象解读其女性意识/楚金波;王林彤//《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析张洁《无字》/肖晶//《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从《无字》看现实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贺绍俊//《南方论坛》 2005年第6期
  女性历史、母亲情结与爱情拯救——《无字》的女性主义解读/王虹燕//《艺术广角》2005年第6期
  解读《无字》的意义与叙事立场/周志雄//《名作欣赏》2004年第3期
  剪不断,理还乱——评《无字》三部曲/陈树萍//《当代文坛》2004年第1期
  玫瑰在红尘的浊雾中凋谢——张洁长篇小说《无字》解读/袁珍琴//《名作欣赏》2004年第3期
  重蹈失败的女性历史——以《红玻璃的故事》《玫瑰门》《无字》为例论悲剧的女性宿命/马琳;马宇菁//《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3期
  从《无字》看当代女性启蒙的困境/施津菊//《文学自由谈》2004年第3期
  从《无字》看张洁的创作历程/张文娟//《齐鲁学刊》2005年第6期
  无字的书写——对《无字》的纵向解读/张文娟//《阅读与写作》2004年第7期
  人性的拷问与灵魂的鞭笞——再论《无字》,兼与徐岱先生商榷/孙祖娟//《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无字》中所反映的爱情偏差/孙永红;印秀芬//《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王安忆《长恨歌》
  
  凋零的夜来香 飘逝的长恨歌/陶方宣//《三角洲》2007年第5期
  王安忆《长恨歌》品析/张春玲;徐建华//《文学教育(下)》2007年第3期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周国强//《文学教育(下)》2007年第10期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女性形象价值/刘书营//《文学教育(上)》2007年第4期
  《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解析/朱晓婵//《文学教育(上)》2007年第9期
  逃离与回归——谈王琦瑶在《长恨歌》中的结构意义/周梦焱//《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长恨歌》之上海闲话/凌惠芬//《上海采风》2006年第5期
  对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解读/兰燕//《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1期
  一篇长恨有风情——试论长恨歌的小说化创作/杨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同样的“老妖”不一样的人生姿态——《玫瑰门》与《长恨歌》的比较阅读/陈卫萍//《 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人生长恨水流东——解读《长恨歌》的女性悲剧命运/欧娟//《名作欣赏》2007年第5期
  以女性风情阉割女性主体性——对王安忆《长恨歌》叙事立场的反思/李玲//《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悲剧成因/刘福珍;蔡勤//《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第1期
  人与城的融合——析《长恨歌》中女性与城市的同构关系/张燕//《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王安忆与上海怀旧——《长恨歌》中对上海的追忆性寻找/翁云晓//《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年第1期
  论王安忆性别叙述视角的转变——从《长恨歌》到《遍地枭雄》/徐冰//《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