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山飒和她的《围棋少女》

作者:周晓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山飒(Shan Sa),本名阎妮,生于北京。八岁后开始在《诗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诗集和散文小说集《阎妮的诗》《红蜻蜓》和《再来一次春天》,15岁加入北京作家协会。曾获中国儿童诗歌大赛第一名。1990年北大附中毕业后留学法国,入法兰西神学院攻读哲学。后在瑞士担任画家巴尔蒂斯的助手,从事法文创作,出版法文长篇小说《和平天门》(获法国龚古尔小说处女作奖、法兰西学院文学创作鼓励奖、中国新年奖)、《柳的四生》(获法国卡兹奖)、《围棋少女》(获中学生龚古尔奖,英译本获美国桐山奖,中译本获中国第二届女性文学奖,被译成29种文字)、《女皇》(获袖珍丛书读者大奖,被译成20多种文字)、《尔虞我诈》、《亚洲王》及诗集《凛风快剑》、书画册《镜中丹青》和散文集《午后四时,能否在东京相见》。作为画家,其画作参与巴黎、上海等重要国际画展。2007年在日本Chanel Nexsus画廊和高岛屋百货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进入21世纪,各国文化产生前所未有的碰撞和交融,也诞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学。目前在世界文坛走红的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帕慕克等,都是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转换自如的人。华裔法国作家山飒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
  她的作品横扫欧洲畅销书榜。根据山飒小说《围棋少女》改编的话剧也在德国成功上演;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在日本东京和名古屋成功举办了山飒的个人画展,随着多部长篇小说在日本走红,日本《安•25岁》杂志也专程派出采访组,赴巴黎采访山飒,以一组图文并茂的报道,隆重介绍这位集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兰西浪漫气息于一身的年轻女作家。
  
  得益于大画家的引领,走上法语写作之路
  
  2001年岁末,法国《费加罗报》报道一位名叫山飒的中国女孩,她用法语写的小说《围棋少女》获得当年龚古尔“中学生奖”和环太平洋“桐山奖”。这个由中学生评出来的“龚古尔奖”,完全凭感觉和爱好投票。在法国这样一个排外的社会,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
  翌年夏天,在《围棋少女》中文版的新书发布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山飒。她很年轻,也很成熟,秀美中透出一种刚强。记得当时前来捧场的有不少国内文化界的“大腕”:谢冕、刘锡诚、张抗抗、高洪波、曹文轩、李敬泽、陈漱渝、孙郁……不过大家几乎都不叫她“山飒”,而是叫她的本名“阎妮”。因为在出国前,当山飒还是少年作家阎妮的时候,在国内文坛就有了相当的知名度:7岁时,开始写诗;8岁时,诗歌在报上发表;11岁,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阎妮的诗》;12岁,在全国少儿诗歌比赛中获一等奖;15岁前还出版了《红蜻蜓》和《再来一次春天》等,成为北京作协最年轻的会员……因此,阎妮,后来变成了“山飒”,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正如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所言,“山飒是少见的文学准备那么充分的人”。
  为何选择去法国?一句话,还是为了文学。山飒想学习西方的文化,而法国就像是西方文化的十字路口,战略位置最好。
  初到法国那年山飒17岁,法文几乎从零起步。她发奋努力,开始在巴黎阿尔萨斯学校插班念高中,两年后便参加了法国中学会考,进入法兰西神学院攻读哲学。 在神学院读书期间,山飒认识了大画家巴尔蒂斯(1908-2001)的女儿春美,她们年龄相仿,兴趣相投,遂成为最好的朋友。巴尔蒂斯是当时法国健在的最伟大的画家,在绘画界享有与毕加索同等的地位,被誉为“本世纪最后一位巨匠”。晚年他隐居于瑞士罗西尼尔群山中的一幢大木屋里,远离尘嚣,静心作画。1994年,在春美的建议下,山飒来到瑞士,给86岁的画家当秘书。
  整整两年,这段奇妙的人生经历对山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回忆道:“当时我心情忧郁,感到前途灰暗。画家用自己的光环庇护我,把我引向了小说。”就是在大木屋里,山飒开始直接用法文写作。她每写完一段,就念给画家一家人听,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或是重写。
  巴尔蒂斯的母亲曾是德国大诗人里尔克的情人,他12岁时发表画集《猫儿米舒》,里尔克还为其作序。因此,巴尔蒂斯深受里尔克的影响。山飒对里尔克的孤独也很有认同感,这是一种沉静而高傲的精神境界,也是艺术家获得独特的想象力所需要付出的心理代价。热爱东方艺术的巴尔蒂斯还娶了一位日本夫人,名叫节子,春美就是巴尔蒂斯与节子所生。如果说是巴尔蒂斯引领山飒进入欧洲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节子夫人又让山飒加深了日本文化的修养,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源氏物语》……山飒在日本文学中所受“浸淫很深”。
  在巴尔蒂斯的大木屋里,经常有世界名人光临,山飒因此结识了不少名流,其中就有法兰西院士皮埃尔•让•莱弥,正是他将山飒推荐给了法国的文艺圈。1997年,山飒的第一本法文小说问世,这一年她25岁。
  
  《围棋少女》——探讨敌对状态下的人的关系
  
  《围棋少女》是山飒创作的第三部法文小说。它特别深受法国学生的喜爱,现在已经收入了中学课本。法国总统希拉克当时还写信给山飒,对她荣获龚古尔中学生奖表示由衷的祝贺:“您的语言,您的故事,以及您微妙的思想使我深受感动。”这部小说光在法国的销量就超过50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那么,《围棋少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它究竟有何魅力,能如此触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心呢?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即当时的所谓“满洲国”。女主人公是位16岁的高中生,生长在一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没落贵族家庭。少女气质高雅,冰雪聪明,4岁时就迷上了下围棋——因为她从小就有着对胜利的渴望。千风广场是围棋爱好者相聚的地方,在这里,少女同各种各样的人对弈,她总是能够掌握主动权,将对手杀个措手不及,人仰马翻。小说开头时,她已经赢得第100次连续胜局。
  前来下棋的人鱼龙混杂,其中有一个人让她有一种棋逢对手的快乐,和他面对面地在棋盘上搏杀,让她觉得非常过瘾。渐渐地,她同这个陌生人之间有了一种默契……
  其间,少女同两个救亡学生——敏辉和晶琪产生了感情纠葛,前者将她变成了女人,甚至还让她怀了孕;后者是市长的儿子,他利用自己的方便为抗日青年提供活动地点。少女敬佩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喜欢看见两个男孩为自己争风吃醋。后来,敏辉被日本人杀害,晶琪因叛变保住了小命。少女痛苦万分,并在女友的帮助下堕胎。
  这时候,唯一的安慰是和神秘的陌生人对弈,在这黑白相间的世界里忘掉痛苦,忘掉自我,以获得活下去的勇气。他们之间没有语言,但“一步棋就是通向灵魂深处的一级台阶”; 她对他一无所知,却莫名其妙信任上了这个陌生人。在少女的想象中,他是一位神奇的巫师,“可以握住人们的手,用热量治疗他们的创伤,使他们忘却饥饿与寒冷、疾病和战争”。她希望陌生人能带她走,逃离这块被侵略者蹂躏得满目疮痍的土地。
  说到这里,读者也许很想知道,围棋少女和陌生人私奔了吗?这是否又是一个浪漫而惊险的爱情故事呢?问题就出在这里——少女根本不知道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就是一名日本军官,他化装成中国人到此,实际上是为了刺探情报。好险!但正因为这样,小说给予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并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张力。
  日本军官是小说的叙述主体之一,整部书就是他和少女交替着以第一人称讲述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使得故事的脉络渐渐清晰起来,使情节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是一位二十来岁的青年男子,童年由一位中国奶娘带大的他,说得一口流利的京腔。他热爱中国文化,但满脑子军国主义思想,明明是用铁蹄践踏异国的土地,还觉得自己是“中国人的救星”。然而,踏上中国的土地后,日军的惨无人道,使得他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也有所怀疑、有所反思。这个日本人是经历过女人的:他的初恋对象是一位学徒艺妓,一位纯洁的日本女孩,为了他,她甚至无偿奉上了自己的“水扬”(指艺妓向有权势者出售初夜权),他却在那最后一刻失败了;来到满洲后,他也找妓女发泄,完全是一种兽性。我们看到,就是这样一位心狠手辣的侵略者、老谋深算的伪装者,竟然在瞬间被围棋少女狠辣的手法、温柔的面孔所征服。“虽然中间隔着棋盘,她身上散发的少女气息还是使我手足无措。”而且,“从那刻起,输赢便已不再重要。围棋变成了与对手相会的借口,是自己说给自己的谎言”。至于情报,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