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温驯雅正,情理动人

作者:李婵娟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诸曹失之,一郡得之,此十数州县之庆也;国家得之,交游失之,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
  吾友王子贻上,年少而才。既举进士,于甲第当任部主事,而用新令,出为推官扬州,将与吾党别。吾见憾者方在燕市,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
  王子勉旃:事上宜敬,接下宜诚。莅事宜慎,用刑宜宽。反是罪也。吾告王子止此矣。
  朔风初劲,雨雪载途。摇策而行,努力自爱。①
   ——《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
  
  汪琬(1624-1690),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小字液仙。江苏长洲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人称“尧峰先生”。他与侯方域、魏禧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在明清之际的文坛占据重要地位。这篇《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是汪琬为送别友人王士禛而作。
  清顺治十二年,汪琬与王士禛同时考中进士,二人长达三十余年的交往也至此开始。顺治十五年,汪琬从南方家中返京谒选,得授户部福建司主事。而是年王士禛“赴殿试,居二甲。馆选不得与……馆选罢,不得归,观政兵部”。②直至次年十一月,王士禛才谒选得江南扬州推官。在他出任扬州推官之际,任官京师的友人汪琬便写了这篇赠序为之送行。
  序文开篇即气势浩荡,出语不凡。江淹《别赋》曾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友人别离,难免会悲凄感伤。但此文却从大处着眼,用“交游失之”与“国家得之”来进行对比,并没有把感情停留在个人的离愁别绪之中,而是从家国之幸的角度来宽慰友人,把分别时的哀伤和悱恻抛到一边,换之以大丈夫的报国豪情,使全文的基调显得乐观开朗。当然,出任扬州府推官,在年轻气盛的王士禛看来,多少还是有些不如意的。此时的王士禛在京师已经是声名大振,他是希望能官居京师,大展其政治抱负的。而且,他在京师已经有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文友,彼此间诗酒往来,甚为相得。而此番离京,只担任一个正七品的扬州府推官,不仅在政治理想上有所缺憾,同时也将与众多亲密的友人分别,孤身面对茫然的前程,其悲怆的心境不言而喻。作为相知相惜的好友,汪琬对王士禛的这种灰暗的心态无疑是非常了解的。为了劝慰并勉励好友,他在下笔之先颇费了一番心思。汪琬以“诸曹失之,一郡得之,此十数州县之庆也”来开篇,用一“失”与一“得”进行对比,既切中了王士禛的心事,也巧妙地化解了他内心的悒郁,把他引向乐观、开阔的心境。接着他又用一“庆”字来强化这种乐观,并在后文用一“憾”字淡淡地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使感情的表达显得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首段议论,可谓匠心独运。作者利用属对工整的排比长句进行对衬,用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豪感来冲淡私己的离愁别绪。同时,作者利用“十数州县”与“二三士大夫”这种数目上的反衬来表达意旨,不仅充分肯定了王士禛此番外任的意义和价值,也隐隐表达出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豪壮气魄。言之至此,惜别之情显见,勉励之意尤深。
  序文第二段顺势转入叙述,交代了王士禛由中举到出任扬州推官的经过。此段叙事,用语平易,言简意赅。首句点明了送别的对象,并评析了他的少年才气。第二句道出王士禛离京外任之事,点明了送别因由。句中一“当”字与一“而”字,两相对照,潜隐着对王士禛未能留任京师的遗憾与即将与友人分别的哀伤。此句洵为知己之言,实可谓语淡而情真。但汪琬并没有把这种遗憾与哀伤的情绪铺陈开来,而是马上转入一种理性的劝慰:“吾见憾者方在燕市,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这是一种虚写。作者通过对扬州十数州县的百姓“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的形态的描绘,想象扬州人民对这位即将上任的才华卓越的推官的迎接与期盼。在这里,作者借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美好前程的展望扫却了友人心中的阴霾。同时,在“憾”与“庆”的对照之中,把知己良朋间的真诚体贴与劝勉表露得淋漓尽致。这些都很能体现汪琬散文温和雅驯的特点。
  如果我们了解了汪琬本人在送别之际所处的境遇和心情,便能更好地体悟他对友人的一片赤诚深情。此时的汪琬虽然留任京师,但他与友人王士禛一样,在仕途上并不得意。前文已经谈到,顺治十五年,汪琬赴京谒选,得户部司主事。因政治抱负得以初步实现,加上在京师又结识诸多志同道合的友人,汪琬当时的心境颇为开朗。但好景不长,顺治十五年冬,汪琬即被分司大通桥。大通桥分司官职低微,友朋过从甚少,加之此时汪琬疾病缠身,且思家心切,心情极度悒郁。我们从他的《大通桥分司壁记》一文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迷惘与无奈:“去年夏谒选,不幸得户曹而分司于此……然为病所侵,衣食汤药俱不足以自周,而京师亲旧,过从者亦益少。署中自奉行文书之外,亦无他材能可以自见。于是,抚岁月之如流,而耻功名之不立,又未尝不默然以思,而悄然以恐也。诗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然则,予去其故乡,舍其朋友、兄弟、妻子之乐,而来縻禄食于此,复何为哉?复何为哉?”③加上是年夏秋之季,汪琬妻袁氏病逝,这使远在千里之外的汪琬情绪更加低落。在这种灰暗悲凄的心境之下,汪琬却强作出一副乐观、豁达的姿态来勉励好友,足见其爱护友人的良苦用心。
  当然,汪琬之所以没有在序文中大肆渲染悲伤之情,还与他的创作理念密切相关。《四库全书总目·尧峰文钞提要》云:“国初风气还淳,一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矱……惟琬学术既深,轨辙复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经。”④汪琬学术精深,研究六经有得。他在散文创作中,也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旨在追求醇正中规的文风。他极力主张为文要温柔敦厚,以礼制情。汪琬有个好友计东,因失去爱子而悲痛难抑,遂欲建一亭以示寄托,并名之曰“思子亭”,请汪琬作记。汪琬在《计氏思子亭记》中云:“孺子之殁,其历岁月也固久且远矣。而甫草(计东之字)犹眷焉不忘,起居寝食,则有缠绵凄恻之声,岁时膢腊,则有涕泣憔悴不能忍之色,其殆近于无节矣。”⑤他批评计东“牵于骨肉之私,而不知裁之以礼”⑥,此乃“过乎情者也”⑦。由些可见,汪琬认为作文应该雅正温驯,“哀而不伤”。汪琬的散文大多舒缓不迫,他自己的一些哀悼至亲的文章,也写得异常平淡。如《亡妻袁宜人祖奠文》、《亡男筠祖奠文》等,虽也流露出哀切之情,但全文采用四言一句的固定句式,严重影响了感情的抒发,绝少缠绵悱恻的深情。同样,汪琬的这篇《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也受到这种创作理念的影响,情感表达得有礼有节,圆融敦和。
  序文第三段是分别之际汪琬对王士禛的劝勉之语。这一段文字不再纠缠于送别之际的愁绪,而将目光撒向未来,饱蘸着作者对友人的提醒与期望。“事上宜敬,接下宜诚”,这两句说的是为官之道,是清廉、耿直的汪琬对友人的肺腑之言,更是对友人的殷切期望。王士禛即将赴任扬州府推官,推官的职权是“理一府之刑名”,即府衙的审案官,在一定程度上掌管着当地老百姓生杀予夺的权力。汪琬劝勉王士禛“莅事宜慎,用刑宜宽”,不仅体现了对友人的关心与爱护,也流露出一股拳拳的爱民之心。
  “朔风初劲,雨雪载途。摇策而行,努力自爱。”序文的最后一段写景,简洁而摇曳生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清真之‘断肠院落,一帘风絮’,又‘掩重关,遍城钟鼓’之类是也。”⑧他认为作词若能以景结情,则沉郁含蓄,意境淡远,乃词中上乘。以景作结法同样也被大量运用到散文的创作之中。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生动描绘了秋声的凄切悲凉和秋景的肃杀寂寥。其文末云:“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⑨漫漫长夜中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结尾戛然而止,寓情于景,有一种文尽意不尽的效果。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最后一段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⑩通过描写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把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融入景物之中,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汪琬的散文创作极力取法唐宋派,开清初风气之先。四库馆臣评其文云:“其气体浩瀚,流通畅达,颇近南宋诸家,蹊径亦略不同。庐陵南丰,固未易言。要之,接迹唐、归无愧色也。”(《四库全书总目·尧峰文钞提要》)他们认为汪琬文风浩瀚流畅,继承了唐宋古文派的文风及明代唐顺之与归有光的传统。汪琬很多散文运用清新白描的文字,描述平凡琐碎的题材,极力表达闲适自在的心境,的确是学习唐宋大家及归有光文风的结果。在此文中,汪琬也受到欧阳修、归有光执着深沉的表达方式的影响,于似不经意的文字中营造出一种令人回味的意境:通过对“朔风”、“雨雪”等客观物象的描绘,寓情于景,烘托出离别之际的清冷氛围,使别情的抒发起到“哀而不伤”的效果,同时寄托对友人的勉励与深情,使文章情韵悠然,余味无穷。
  这篇赠序篇幅短小,仅百余字,却写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文章结构布局颇为严谨,起、承、转、合衔接巧妙,层次井然。全文气韵浑融,情理相生,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真挚浓厚的情谊,又表现了士大夫胸怀天下的浩大胸襟。文中议论、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说理中自然流露深刻的友情,将难以表达的议论与难以言尽的情感,描写得恰到好处,神理动人。尤其是文章以景结尾,余音袅绕,发人深省,是清初文坛上不可多得的一篇赠序。
  作者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① 汪琬.尧峰文钞·卷二十四[C].四部丛刊本.
  ② 孙言诚点校.王士禛年谱[C].北京:中华书局,1992.
  ③ 汪琬. 尧峰文钞·卷二十二[C].四部丛刊本.
  ④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C].北京:中华书局,1965.
  ⑤ 汪琬. 尧峰文钞·卷二十二[C].四部丛刊本.
  ⑥ 汪琬. 尧峰文钞·卷二十二[C].四部丛刊本.
  ⑦ 汪琬. 尧峰文钞·卷二十二[C].四部丛刊本.
  ⑧ 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⑨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1.
  ⑩ 赵伯陶选注. 归有光文选[C].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