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绝妙好诗寄友情

作者:洪迎华 王承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北宋诗人黄庭坚《寄黄几复》诗云: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古代的文人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诗代柬,这首七律即黄庭坚写给知交黄几复以倾诉别离之感、怀念之情的寄赠诗,是为山谷诗中的名篇。黄几复,名介,几复是其字,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与黄庭坚为同乡好友。元丰七年(1084)黄庭坚移监德州德平镇,诗即作于元丰八年(1085)德平任时,时黄几复为广州四会县令。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诗人直入主题,开篇就道出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他们两地遥隔、音书难通的憾叹,渲染出一片浓烈伤感的情思,明人方东树评论此句说:“亦是一起浩然,一气涌出。”(《昭昧詹言》卷二十)一“南”一“北”,已有两人天远分隔之意,又各缀一“海”字,更显海天辽阔、诗人心中想而不能相见的无奈和痛楚。作者在诗中用“北海”和“南海”写彼此所居之地又有实际的缘由和出处,《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黄庭坚曾草书此诗,跋云:“时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濒也。”“我居北海君南海”,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典故,而且暗合了诗人和友人所居住的实际环境。空间上的远距离和分隔自然使诗人涌动怀念之情,而“寄雁传书谢不能”又使他对友人的近况想知不得知、想闻无所闻,诗人的挂念和相思越发浓烈和深切。雁足传书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典故,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回雁峰而止。“谢”即推辞之意,因黄几复所在的四会县在回雁峰以南,大雁南飞不至,这里暗用这个传说,以“谢不能”三字表明诗人与友人音讯难通,而且对大雁进行了拟人化的描述,给人以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之感,陈衍《宋诗精华录》赞许为“语妙,化臭腐为神奇”也。
  紧接着“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联回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和情谊,不仅在情感脉络上自然过渡,艺术上也更显精妙,是这首诗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句子。就像砖石是一座大厦的基本材料一样,意象是构建成诗的基本单位。这一联诗句由六个名词意象组成:“桃李”“春风”“一杯酒”和“江湖”“夜雨”“十年灯”,而中心意象则是“一杯酒”和“十年灯”。饮酒是古代士人在生活中享受人生和畅达性情的重要方式,故人相见,以酒谈心或叙旧;朋友分离,以酒伤别或饯行。“一杯酒”,一段情,这在人们生活中是何其常见,但用在古代诗歌中,又浓缩了诗人何其丰富的情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良辰美酒,代表了临行时王维对友人的祝愿,山谷的“一杯酒”则凝聚了他对两人相契的幸福回味,不是吗?鲜艳繁荣的“桃李”、清新柔和的“春风”,在这阳春三月的灿烂光景之中,惺惺相惜的友人开怀畅饮、对酒当歌,这是多么愉悦和痛快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一杯酒”中蕴含了诗人与友人同游和聚首时的欢快时光,永远值得回味。然而,仅仅“一杯”酒,在时间数量上又是短暂的,相比一时的相会之乐,诗人承受更多的是在“十年灯”下品尝他们长期流转、离别的艰辛和痛苦。你看,“江湖”象征转徙、漂泊及生活处境的险恶。“夜雨”更加萧瑟之感、牵动怀人之念,所以李商隐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十年”,表明时间之长,与“一杯”形成鲜明对比。“灯”暗示着思绪万千,孤枕难眠。在诗人和友人各自流转、飘零的日子里,白天尚且能过,但每逢夜雨淅沥而下,他们便身受境遇之痛和思念之苦的煎熬,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只能黯然地独对孤灯,挨过一个个绵长的夜晚。诗人在享受“桃李春风一杯酒”的片刻欢愉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清和痛楚,这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创作时的复杂心境,而且在情感深度上比第一联更进了一步。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审美效果,不仅在于诗人使用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又能准确表达主观情思的审美意象,还因为作者在构思中能把它们恰当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这些单个的意象在整体中获得了生命和魅力。细加分析,这一联诗句在组织剪裁上有三点精彩的地方:其一,诗人在上下句中分别将相同性质和色调的意象叠加,从而使特定的审美情感在同类映照、连续中得到强化。“桃李”、“春风”、“一杯酒”都是明丽、美好的,象征着诗人心中甜蜜的回忆;“江湖”、“夜雨”、“十年灯”都是阴冷、凄苦的,映衬了内心不堪回首的往事和不可言说的痛苦。其二,诗人在这些典型的名词意象之间,不用任何动词或关联词,而是按其性质和它们之间内在的意义关系直接并置成句,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就像画家笔下数个名物构成了一副画面,其间的意境和韵味要由观赏的人自己去体会。“桃李”、“春风”、“一杯酒”和“江湖”、“夜雨”、“十年灯”都能使我们联想出特定的景象,并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特定的情境。晚唐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历来被人称赏,就是因为诗中采取了这种借助名词意象的组合来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山谷的诗歌无疑成功借鉴了温诗的创作经验。其三,上下句的审美意象和情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是明媚与凄凉的对照;“一杯”与“十年”,是短暂和长久的对照;“酒”和“灯”,是享乐和艰辛的对照,总之,一快一哀,一短一长,使诗人心中对友人的强烈思念和诚挚感情得到了有力凸现。
  在抒写两人的深厚情谊和自己的思念之情后,接着诗人转向表现好友黄几复的品格和才干。“持家但有四立壁”一句比较容易理解,意思是说黄几复身为朝廷官员,不为私利,勤俭治家,所以家里没有什么贵重的财产,只有立在那里的四堵墙壁。这说明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治病不蕲三折肱”化用了《左传》里记载的一句话:“三折肱,知为良医。”这句古语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多次跌断胳膊,那么他就必然积累了有关的治疗经验,可以成为一名好医生。也就是讲,经历了挫折,有了丰富的阅历,就能掌握实践经验、练就出相应的本领。“蕲”通“祈”,即祈求之意,“治病不蕲三折肱”当然不是就治病而言,而是说黄几复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干,不需要经历“三折肱”的磨练,就能把政务治理得很好。节俭的生活和突出的才能也形成了对比,这不仅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友人的赞誉之情,也说明了朋友之间相知甚深,间接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人格操许。
  最后一联“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与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关切和想象。在长期分离和漂泊的艰苦生活里,你始终坚持“读书”,勤勤恳恳,好学不倦,想必已经斑斑白发了吧!可是我们还不能再次聚首,重温“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欢愉。你是否听到了在那弥漫瘴气和布满荆藤的小溪对岸,隐约传来猿的哭声?全诗在凄凉的猿声中结束,这是诗人对朋友处境的担忧和不平之鸣,也是作者心中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洪迎华,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
  王承丹,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