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沈从文散文的语言形态与结构艺术

作者:陈 非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语言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脸谱和指纹,而结构方式的优劣又是衡定一个作家艺术才能高下的主要尺度。《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作品,在上述两方面都已是驾驭随心,自然天成,形成独有的风情风味、风格风华。
  
  一
  
  《湘行散记》《湘西》分别出版于一九三六年和一九三八年。沈从文已历经十余年坐修,笔墨功夫已呈化境。依景属词,随事而文,明心披性,辩理认知,心所欲则笔所至,几乎无不“恰当”。
  首先,语言质地简洁而澄明。记人叙事,勾勒山水,或坦露心迹,均简洁明快,一语中的,绝不拖沓。拒矫情,远做作,显本色。尤其是《湘西》中九篇作品,几乎无一笔空疏,每字每句都贴地而生。为了以最少篇幅包容最宏富的内容,他捋去堆砌,掸掉浮华,斩去了冗言缀词,剪落了稠枝密叶,疏疏落落,透明透亮,朴素而且简约,老实而又忠实。传了情,达了意,收锋入鞘,戛然而止。
  散文与小说不同,尤其是乡情散文,山水人事皆为实在,皆与作者生命相连,魂魄相依。沈从文阔别湘西十六年,故乡的一切自然在记忆中被不断地翻炒熔炼。十六年后,在透骨的相思里翻越烟雨关山再度重逢,“一个生命,两个天地,十六载似水年华,脚一踏上乡土,心中多少感慨!”①体察之细腻,用情之深切,无以复加。一颗心澄澈如沅水,“毫无渣滓,透明烛照”,自由舒放,随山岚而升举,因谿壑而下沉。吐为文字,自然清灵如水晶,明心见性,秀逸温人。加之沈从文秉性醇厚,心根之正,能始终正视国族苦难、民生多艰,能关注广大遮蔽下的种种生命在欢喜和忧愁,而绝无对世外桃源、逍遥生活的心迷和景慕。发为言自然是庄严、深切而本色。无凌空虚蹈之弊,妄言放诞之疾。笔墨纵横均出自心源,出自人的至性常情,所以,磊磊落落,澄澄明明。
  其次,运笔走势轻捷而灵动。 沈从文曾苦练过书法,深研过传统绘画,深知运笔走势的精妙所在,也深知真正的大师是在细微毫芒处见功夫。所以转为文字描写,“他能不着痕迹,轻轻的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微妙的感情脉络勾画出来。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国的大诗人和大画家。现代文学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上他”②。叙事写人,在鲜活处落笔;画景传情,以光色降人。忌呆板,忌钝重,不铺张,不深掘。用词走笔,一如风推水波,轻灵跳荡,转折无痕。《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开篇写道:
  
  我仿佛被一个极熟的人喊了又喊,人清醒后那个声音还在耳朵边。原来我的小船已开行了许久,这时节正在一个长潭中顺风滑行,河水从船舷轻轻擦过,把我弄醒了。
  
  只五句,不仅将时间的绵延,场景的转换,梦境与现实,感觉和意绪,恍惚之态与清醒之状,以及对未来新途的一点淡淡憧憬悠然写出,而且,也鸟迹无痕地由上篇渡入本文,开启了新的篇章。
  沈从文极善于将语言调理成进行时态,即使是静态场景,也写得玲珑多姿,活色生香:
  
  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银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绿头水凫三只五只,排阵掠水飞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切割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
  (《泸溪•浦市•箱子岩》)
  
  这“静美而略带忧郁”的“宋人画本”,是在一连串动词的排演中完成的,“白日”“薄云”“渔船”“炊烟”“水凫”——这些自然天象人事作为,在一个个“恰当”动词组接中如此完美地趋合在一幅画面里,仿佛有意又仿佛无意,似乎相离又似乎相依。一切都灵逸飞动,自在自为。洗铅华,出意境,真纯现,天趣来。曾深受沈从文影响的贾平凹说过:“语言中多用动词,用常人不用的动词,语言就有了场面感,有了容量和信息,有一种质的感觉。”③上引文字正是如此。
  第三,用语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沈从文曾在写给青年作家的一封信中说道:“兼叙人事的散文……容许你在景物印象、语言对比、观念诠释、人事发展上作各种不太谨严的拼和,涂金绘彩至于奢侈,素朴无华近于贫俭,粗俗中增饰妩媚,庄素中注入了点点幽默。”④这是沈从文给青年作家的指点,也是他自身语言表达的写照。
  在遣词造句方面,沈从文是受古典文学影响最深的现代作家。他把古典词汇中典雅、高贵、精致、飞扬的一面,经过心灵的筛选和内化、编织和组装,裁制成现代散文的金缕玉衣,既古色古香又华严端庄。不仅使一些在白话巨浪中奄奄待毙的古典词汇和句式,再度青葱郁发,熠熠生辉,而且,这文辞的“仿古”与湘西的苍老又是如此的相得益彰,历史感与沧桑感倏然而生。
  
  由源陵南岸看北岸山城,房屋接瓦连椽,较高处露出雉堞,沿山围绕;丛树点缀其间,风光入眼,实不俗气。由北岸向南望,则河边小山间,竹园、树木、庙宇、高塔、民居,仿佛各个位置在最适当处。山后较远处群峰罗列,如屏如障,烟云变幻,颜色积翠堆蓝。早晚相对,令人想象其中必有帝子天神,驾螭乘盩,驰骤其间。绕城长河,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连翩下驶。长方形大木筏,数十精壮汉子,各据筏上一角,举桡激水,乘流而下。就中最令人感动处,是小船半渡,游目四瞩,俨然四围是山,山外重山,一切如画。水深流速,弄船女子,腰腿劲健,胆大心平,危立船头,视若无事……
  (《沅陵的人》)
  
  用词走笔显然有骈丽之痕、诗赋之迹,但已滤清了古奥和艰涩,留下了富丽和典雅。这种以现代语汇为砖石、以古典句式为框架的“沈氏笔法”,既严谨、整饬、内敛,又畅达、流丽、放脱。造句中,舍去一切虚字浮词,只保留肌肉和筋骨,所以峭拔警迈、简练柔韧。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句段,携着景的壮丽、人的“歌呼”,在铿锵节奏中一如这“洪江油船”、“颜色鲜明”、“连翩下驶”。既古韵悠扬又新姿勃发。可诵可吟,可品可鉴,风骚独在。
  然而,如果是以人物对话为主体的生活实录,则一改优雅和唯美,粗言俗语往往逼面而来。《湘行散记》多着意于凡人琐事,流连于俗世间真朴的温馨。文中多次记述水手互相间的辱骂,粗语脏字脱口而出。但沈从文不改动,不修正,照本铺陈。因为“他们并不是吵架,不过在那里‘说话’罢了。这些人说话照例永远得使用个粗野字眼儿,也正同我们使用标点符号一样,倘若忘了加上去,意思也就很容易不清楚了,这样粗野字眼儿的使用,即在父子兄弟间也少不了”⑤。作品要展露的正是这种生命的本相,展露他们为人的简单而简明。爱恨张于外,不掩藏,不伪饰,心口如一。一切优雅文字都将“隔断”这份真实与真纯,世俗和朴素。
  第四,节奏舒缓从容,张弛适度。读惯了当下作家的散文,再读沈从文,在语言节奏上显然不适应——它总是与我们的习惯和思维“慢”半拍。作者似乎有意要让我们缓下脚步,定定心,入入神,最好是“停车坐爱枫林晚”。如果像阅读当下小报副刊上的“快餐”小品那样一目十行,是难以走进沈从文散文世界的。我们必须合着他舒缓从容的语言节奏,适应他遣词造句的优雅古风,方能对其描述的一切深究细赏。
  这感觉上的舒缓从容,当然首先是因为沈从文言词上的“仿古”放缓了语言的流速,读者必须细嚼慢咽,才能品出滋味。而不是如当下散文语言的纯白和口语化,可大块鲸吞,到嘴到肚。其次,《湘行散记》《湘西》均是散文中的“大制作”,须从容地铺叙,缓缓地勾描,犹如万米长跑,当以稳健见长。而我们看惯的小品多是一题一世界,一篇一情怀,如百米冲刺,转瞬即完。再就是沈从文对表达对象的把握程度远在一般作家之上,入骨的乡愁和巨大的生命悲情往往是深敛而缓发,每字每句均从心底流出,深挚而绵长。“将整个的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浓缩为心灵的哀欢”⑥化为文字,一如那无底的长河水,悠悠而来,缓缓东去。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