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周先慎说范仲淹《太湖》

作者:佚名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有浪仰高山,无风还练静。
  秋宵谁与期? 月华三万顷。
  
  太湖地跨江苏、浙江两省,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称震泽、具区,又称笠泽、五湖,面积有三万六千顷之广。湖中有岛,沿湖有山;湖里套湖,峰峦层叠。古今游太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吟咏太湖的诗也不知道有多少,范仲淹的这首诗却有它的特点,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这首诗不是写一时所见的太湖之景,而是几次变幻镜头,写出太湖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气象,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因而更能启发和调动读者的艺术想象力。
  全诗的构思是:先写其动,后写其静,然后归结到它的浩渺辽阔。首句“有浪仰高山”,是写太湖的动景:巨浪排空,奔腾汹涌,显出它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活力。这里从浪高着笔,同时也就暗寓了太湖的浩渺开阔。试想,要是那种小家子气的狭窄的湖面,遇到再大的风也是掀不起如山一样高的巨浪的。这是通过写浪来启发读者的想象,以表现万顷的太湖,在艺术上是很精炼的。这咆哮涌动的气象,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末句写出“三万顷”伏一笔,收到气脉贯串、首尾呼应的效果。
  首句虽然没有写出“风”字,但是写浪即是写风。次句承首句而来,诗意一折,却转出太湖的另一番景象:风停浪息,整个湖面像平铺在大地上的一幅巨大的素练,方才那种汹涌的气势不见了,太湖变得那么宁静、澄澈、安详、柔美。谢脁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以素练形容平静江水的名句,范诗与此同一机杼,气象却显得更加阔大。
  末二句是悬想期待之语。是说观太湖之美,最好是等到素月生辉的秋夕,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万顷太湖,月色与水色融为一片,迷迷茫茫,无边无际,才更能显出它恢宏博大的胸怀气魄。“谁与期”的“谁”字,妙在不确定指哪一个人,却首先包括了诗人自己。诗人期待并十分欣赏这种阔大而明净的艺术境界,跟他在千古传诵的名作《岳阳楼记》中写洞庭湖时,表现了同样的襟怀气度,同样的艺术追求。从这一点说,我们从这首小诗中多少看到了范仲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的精神风貌;因而这首绝句就不单纯是一首写景诗,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抒情言志的意味在内了。
  
  (摘自《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原题为《范仲淹〈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