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老骥伏枥的壮志美

作者:王晓红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汉魏之际,生死课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谶讳之学风行。上至像秦皇、汉武这样雄视百代的皇帝,下至庶士道僧,人人都“思想昆仑居”,求仙访道,妄求长生。而被誉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曹操,却独能对神仙方术保持着清醒的态度。他曾自言“性不信天命之事”(《让县自明本志令》),认为“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精列》诗),并且说“痛哉世人,见欺神仙”(《善哉行》),在当时“世人皆醉”而曹公能有此等见识,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表现出魏武从神学虚妄迷雾中走出来的理性精神,也是他写作《龟虽寿》这首诗的深刻的思想基础。
  《龟虽寿》全诗共十四句,除了末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合乐的文词外。其余十二句,按三个意境递进。开首四句先以神龟、腾蛇作比,揭示出生死乃自然规律。试想,连传说中的灵长之物也有灰飞烟灭之时,何况人的七尺之躯。诗人以涵蕴不露而又无可辩驳的内在力量,深刻揭露了神仙长生之说的虚妄。第一境界充满了哲理和思辨的色彩,可以看作是他对生死的理性认识和感悟。正缘于这种理性的认识,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得到了强化。既然人总不免一死,生命的时间有限,怎样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和超越,这是诗人深层思考的内容,也为第二境界壮志胸怀的抒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时年五十岁的曹操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了节节胜利,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地区,但整个天下仍是三分局面,离他统一大业的理想尚有距离。面对人寿有限、年华易逝,他也有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忧愁感伤,然而更多的却是激起他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实现壮志的情怀,这种志向愈老弥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胸怀。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雄健的画面:老神骏奋蹄扬鬃、驰骋千里,老将军雄风犹在,老当益壮。这里一反一般文人嗟卑叹老的调子,冲破了《古诗十九首》以来那种对生死存亡的哀伤,人生无常的悲愁圈子。可以说前四句侧重于理性思考,而这四句则是激情喷发,势不可挡。而后四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又变为智者冷静的思索,大大拓展了前两层境界。人虽不免有终期,这是自然规律,若修养得法,生命可以延长,生命的价值,人生的理想可以借此得到实现。这里魏武永年之求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对于延长生命的渴望同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密切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他对长寿的企向中,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寻求,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
  读这首诗,我们常常被诗人热情洋溢的壮志激情所感动,这也正是其诗能激起人美感的根本原因。罗丹曾说过:“我们在人体中崇仰的不是如此美丽的外表的形,而是那好像使人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这种内在的光芒就是人的精神。而这首诗表现出的正是人的精神美。自然规律虽然不可抗拒,但更重要的是人要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壮志”,白头虽老赤心存。具有这种精神,可以牢牢地把握时机,在有限生命中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财富,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精神的永恒,而这也是人类前行的基本逻辑。
  全诗显示的雄豪的壮志激情,体现的那种“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的清醒而积极的理性精神,穿过“万岁长、宜子孙”(《气出倡》)的汉人遗音,成为汉末建安时代追求人生价值的“气响”和绝唱。
  
  (责任编辑:古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