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以忠诚的名义

作者:白玉红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潘多拉打开了她的盒子,里面的不幸像股黑烟似的飞了出来,迅速地扩散到地上。从此,各种各样的灾难充满了大地、天空和海洋:疾病日日夜夜在世间蔓延、肆虐,而又悄无声息;各种热病在大地上猖獗,死神步履如飞地在人间狂奔。但是盒子底上还深藏着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这是潘多拉依照万神之父的告诫,趁它还没有飞出来的时候,赶紧关上了盖子,因此希望就永远关在盒内了。
  是的,就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的那样:“充满劳绩,但人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尽管我们这个世界几乎每天都有着不幸和灾难,但人类依然坚强地活着,而且活得温馨而浪漫,这是因为是诗人把“希望”引了出来,撒向了人间。诗人们用诗使我们的心灵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澄明、自由、幸福和安慰,而诗人的心中也蕴藏着一种伟大而可贵的品质:忠诚,对生活,对理想,对未来的忠诚。
  食指就是这样的诗人——一个内心坚守着忠诚,并以自己的诗温暖着世界和人们心灵的诗人。喜欢中国当代诗歌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诗人食指的。有人说,他是中国朦胧诗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他称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在物质匮乏与精神干涸的双重煎熬中迷茫、沉思,并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的“一代人”,食指的诗歌是他们精神世界中唯一的亮色。
  食指,原名郭路生,祖籍山东鱼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出生。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故起名路生。“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一九六八年到山西插队,一九七〇年进厂当工人,一九七一年参军,一九七三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现居北京。因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但仍未停止创作。出版的诗集有《相信未来》(1988)、《食指 · 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1993)、《诗探索金库·食指卷》(1998)等。
  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诗人多多说“郭路生的老师是贺敬之”①,也向著名诗人何其芳请教过,他曾因此被加上“裴多菲俱乐部”的罪名,多次被抓受审,在学校里被划为“右派学生”。在山西杏花村插队期间,依然不停地创作诗歌,被知青们争相传抄诵读……小说家阿城说“六十年代末我喜欢他的诗。那时候,郭路生的诗被广为传抄”②。
  当后来的朦胧诗主将们还处于蒙昧之中,食指已写出了划时代的篇章。他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的艺术追求。许多评论家认为,食指是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者,其诗歌成就比北岛、顾城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因众所周知的客观原因,长期被埋没。也有人认为,他是朦胧诗人中最善始善终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精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无疑,食指的《相信未来》《鱼儿三部曲》等名篇是那个时代最卓越的诗歌。其创作成就、诗歌地位和综合影响力在当代中国诗坛十分醒目。二〇〇一年,已经多年空缺的人民文学奖诗歌奖颁给了两位特殊的人物,一位是卧轨自杀的海子,一位就是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在谈到获奖后的感受时,食指说,在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现代人缺乏人文精神,不肯吃苦读书,不愿坐冷板凳……他的诗写得并不好,奖励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一种精神。一九九八年,食指还获得了一个民间性质的奖——文友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诗人所应承担的。”
  这首《相信未来》写于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据说是从友人逃亡南方前一句匆匆的留言中得到的灵感。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它像一道希望之光投射到人们心灵上,在知青中广为传抄。在诗中,食指不管生活如何苦难、思索如何痛苦,还是怀着理想、美好用柔情和坚定在诗中反复地写着:相信未来。这不仅是当时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还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感情。
  诗是以低沉但坚定的基调开始的。在“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的时候,诗人尽管有失望,但并没有绝望,“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花写下:相信未来”。首节主要描写了物质条件的匮乏,“贫困”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但在诗人看来,生活贫困不算什么,“美丽的)花”给我们预示了来年的好收成。
  如果第一节诗写的是“面包会有的”,那么第二节诗,诗人表达的是精神、心灵缺少滋润的干涩:“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本属于自己的掌声,到头来成了透心的冰冷;本属于自己的荣誉成了装饰他人的桂冠。“我”还剩有什么?诗人曾说,真正的苦不是生活艰苦,而是受侮辱。但“我”还可以找寻一枝“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是对信念何等的忠诚!尽管万物凋零、大地冰封,但诗人的内心依然坚守着希望,“我”要用自己内心的火热,来抵抗外界的凄凉、寒冷与孤独。
  第三节,写得气魄最大、情调最浪漫,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那不灭的童心、纯真。诗人胸膛里面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幻想着用手掌翻起大海冲向天空的波浪,用它托起太阳,带来曙光,并用曙光作笔,一枝“温暖漂亮”的笔,用孩子似的坚定、纯真、童心不悔地写下:相信未来。
  作者在前三节里,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所有正在各种苦难中煎熬的心灵得到安慰、欢愉和自由,并给他们以力量和勇气。
  至此,这不由让我们想起和食指同时期的另外一位诗人北岛及他的“我不相信”。老诗人蔡其矫说:“食指是‘相信未来’的,北岛他们是‘我不相信’”,“食指代表了大部分人,那时上山下乡,他虽然看到了一些现实,但他还相信将来会好。北岛这些人不一样,他已经是不相信了,他要走另一条道路”③。“郭路生成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的家庭里,他从小接受共产党的传统教育,就在他比常人看到整个社会都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并在他的诗中抒写着强烈的不满时,他对国家、对共产党、对党的领袖还是不改初衷地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郭路生的思想是深刻的但又是矛盾的,他的目光是敏锐的,但他自幼接受的正统教育给予他的信念又是顽强的。”④一九六八年,当食指因为写诗而被审查时,他在苦闷中不停地哽咽着“毛主席,我热爱你,我就是死了也要歌颂你”⑤,这简单的话语袒露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无论何种情况下,即便是自己遭受莫大的委屈,他都不愿对党的领导、党的最高决策产生怀疑。这是食指的忠诚,同时也是他的局限,使他不能彻底冲破樊篱,进行更透彻的思考。
  诗的第四节,讲的是“我之所以相信未来”的原因。他对“未来的人们”充满了信心,相信他们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事物的本质。紧接着的五、六两节,表述的是不管“未来”的人们对“我们”的经历、思想是感动、同情、轻蔑还是嘲讽,但是相信他们会客观、公正地评定:我们的脊骨是最硬的、是最直的。作者还说:“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但丁如是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食指似乎没有这样的勇气,他“焦急地”想得到别人对他作为一个人的肯定。这要求不高吧!这是作者的悲哀,恐怕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即便如此,在诗的最后,作者还是鼓励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