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生怕情多累美人”

作者:刘玉凯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有人说,现代文坛上写旧体诗最好的诗人有郁苏柳田,我主张加上陈毛聂钱。这八个诗人是:即郁达夫、苏曼珠、柳亚子、田汉、陈寅恪、毛泽东、聂绀弩、钱锺书。郁达夫是大家公认的文学才子,他的作品最具有个人风格,因此受到大家的称赞很多。但是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印象,即说到才子,大约总得是诗人才够格。郁达夫也正是个才子诗人。不过我们过去对他小说和散文说得已经够多,而对他的旧体诗词研究得非常少。“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有人曾说,就凭郁达夫这一联诗,他就是个才子。
  这是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三日写于上海的七律诗中的一联。曾在一九三二年八月写的散文《钓台的春昼》(发表于一九三二年九月《论语》创刊号)中自己引用过。一题为《钓台题壁》那是重新收入散文中的用名。诗原题是《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间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散文中说:“我在船头上一口一口地喝着严东关的药酒,指东话西地问着船家,这是什么山,那是什么港,惊叹了半天,称颂了半天,人也觉得倦了,不晓得什么时候,身子却走上了一家水边的酒楼,在和数年不见的几位已经做了党官的朋友高谈阔论。谈论之余,还背诵了一首两三年前曾在同一的情形之下做成的歪诗。”就是这一首七律。
  郁达夫写这首诗时,思想情绪是比较复杂的。二十年代,他曾经参加创造社,成为当时以自叙传写法作小说的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三十年代的郁达夫参加了左联,成为中坚之一。当国民党政府对左翼文艺运动压迫日渐残酷时,郁达夫也成了被通缉的对象。至于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具体背景,我们必须了解到发生于一九三一年的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左联二十余人的被捕和五烈士的遇难。是年一月十一日至十九日间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派员会同闸北公安局劫搜了环球图书公司和北新、乐群、华通三书店,查抄了大批的进步书刊和印书刷品。一月十七日左联盟员、共产党员的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被捕,次日左联盟员、共产党员李伟森被捕,据有关档案记载,十七日至二十一日间,先后在东方旅社、中山旅行、沪东华德路等处有二十多人被捕。当时郁达夫还在上海,得知了左联盟员被捕的消息的。因自己也已经列入了黑名单,便准备避居到乡间。他于一九三一年春受到蒋政府的通缉警告后匆匆离开上海。此后避难乡间,徜徉山水,观风戏月,寻访古迹,凭吊英杰,写了不少的脍炙人口的游记。在那篇散文中却说:“一九三一,岁在辛未,暮春三月,春服未成,而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了,我接到了警告,就仓皇离去了寓居。先在江浙附近的穷乡里,游息了几天,偶尔看见了一家扫墓的行舟,乡愁一动,就定下了归计。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而诗就写于二十三日。
  郁达夫的行为大有避世逃禅之嫌。惹出人们不少闲话。从这首诗,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解开郁达夫避居之谜。原来他并不是逃避现实,也不可能彻底逃避现实。一个人对时事的关心和阅世的清醒,是一种文化素质,也是性情所致,这也是“难得糊涂”的;即使存心远避尘世,头脑偏偏能清醒,正是他的痛苦。从散文《钓台的春昼》中我们可以了解白色恐怖下的特别心境。短短的一篇散文就三次说到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压迫。他称之为“中央党帝”“党官”“帝秦”。一首诗的加入到散文中,毫无疑问地加强了散文的抑郁情绪;也通过散文的背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诗的深刻含义。此诗此文以特别的人格风度显示了郁达夫的才华和气节。他也许并不是为了以散文的形式烛照了遥远的时空里那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严子陵,而是别有胸怀,别有襟抱。
  这首诗是理解郁达夫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诗题是“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间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题相当于诗的小序,沿用了古人习惯:饮酒,是一种兴奋精神的方式。酒后会有精神不由自主的现象,人们称之为陶醉。在那种情况下,说点过头话,甚至讥世骂人似乎可以暂时不负责任。于是古来心有失意,或者不满意于政治的人,也就装出自己是喝醉的样子,借此状态下的狂来抒发内心的愤懑。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郁达夫说,他是不肯多饮酒的,为什么呢? 郁达夫说:我并不是因为珍爱自己的身体、怕醉酒而不敢开怀痛饮;我生性放达,口无遮拦,担心酒后失言,酒后兴奋,说话太激愤误了事。其实,醉酒说狂话都是借题发挥,发泄一下情绪,可是一旦为外人得知,会把我假借酒醉说的狂话作成我有意向政治抗议的罪名,那就会吃官司了。宋代诗人黄山谷《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援笔为赋》词云:“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用韩愈诗句而歇后。原诗“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酒”,歇一“酒”字。可见他是明白酒的误事很严重。首联诗中能看出郁达夫的清醒和理智。郁诗中说的“佯狂”,是借饮酒装醉,装出狂态。佯狂者自己是清醒的,而给别人的印象却是个胡说八道的人。古来这样的名士不少见。佯狂是一种特别的政治保护色。《史记•宋微子世家》:“纣为淫佚,箕子谏,不听,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为也。’乃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这是说箕子给纣提意见,不但不被采纳,还要将他赶走。他很巧妙地辩解说:提了意见而不被采纳,等于我在故意揭发君的丑事,又逞能讨好老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做。那个昏君是听不懂他的意思的,还是将他赶走了。箕子吓得就装疯而终于隐居鼓琴自己悲叹不已。阮籍(210-263)也是一个佯狂者,他与嵇康都是敢于反对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清高名士。司马氏后来改国号为晋,利用名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阮、嵇就来对抗,蔑视司马氏之流。阮籍“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这样做是很勇敢的行为。在司马氏残暴阴险的统治下,随时都有杀身之险。为躲避当政的寻衅迫害,他不得不谨慎讲话,而且经常以佯狂掩饰自己。他作琴曲《酒狂》,就是为表达他这样的特别心境。李白能够说狂话而不受害,我看就因为他将自己的身份做成了酒徒醉鬼。《全唐诗》卷一七三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口气多大!白居易在人们的印象中要平和得多,他也有《醉游平泉》诗:“狂歌箕踞酒樽前,眼不看人面向天,洛客最闲唯有我,一年四季到平泉。”这是他少有的狂气诗。宋代诗人晁补之《水龙吟•此韵林圣予惜春》:“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也有许多不平。有人说郁达夫有晋人之风,说得对。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是一个名联了。现代诗人的诗句能够有这样的名句是个值得好好庆幸的。颔联上下两句诗成互文关系。酒醉之后鞭打了名马,是说自己狂放过分而失态。这就正如男女间温情过于缠绵牵累到了所爱的美人。这一联的构成,醉酒,名马,英雄、美人,大有唐人风度。因“唐室大人胡气”(鲁迅语),其社会风气大有鲜明的西域文化影响,诗的总体风格豪放而瑰丽。唐代的边塞诗异军突起,雄奇豪放,特别应该注意到,马是他们心爱的对象。唐朝人爱马成风,爱马养马的风气很盛。马是皇家、世族使用和娱乐的工具,驾车、打马球、乘马游春,都离不开马。大概也是马在沙场上不可缺少;参加过战争的人,更会深深理解人马相依相惜,彼此交流赤诚的关系,有同生共死的情感。由于文治武功的需要和统治者的个人爱好,他们骑马、驯马、咏马、画马,甚至不惜以心爱的侍妾去换马,也不失为那时的一种浪漫。李白《襄阳歌》:“千金骏马换少妾,醉坐雕鞍咏落梅”;裴度《答白居易求马》:“君若有心求逸足,我还留意在名姝”;白居易《酬裴令公赠马相戏》:“欲将赤骥换青娥”,杜甫诗《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就是最好的写照。画家笔下的骏马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唐代鞍马人物画家,最著名的有曹霸、陈闳、韩干、韦偃等。在古人那里,美人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比不上名马的重要。然而郁达夫却说,自己也怕因情盛伤害了女人。此中温情之有度,使这首诗颇具备了理性的节制的态度。和古人的狂放不羁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如崔橹《过南城县麻姑山》:“差烟危碧半斜晖,何代仙人此羽飞。高袖镇长寒柏暗,古祠时复彩云归。红尘鞭马颜将换,碧落骖鸾意有违。声利系身家系念,今生辜负六铢衣。”(《全唐诗》卷八八四)宋邓肃《菩萨蛮》:“飞红欲带春风去。柳丝却织春风住。去住任春风。只愁尊俎空。今朝鞭马去。又得高阳侣。半醉踏花归。霜蹄骑欲飞。”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