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一篇长恨有风情

作者:陈湘元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二零零七年初(丙戌年冬)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作《长恨歌》一千二百周年。一千多年来,《长恨歌》流传海内外,脍炙人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人们盟誓爱情的经典语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成为人们感叹爱情悲剧的绝唱。《长恨歌》堪称歌颂爱情的不朽艺术巨作。
  伴随《长恨歌》的流传,关于它的主旨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汉皇重色思倾国”,首句就颇寓讽意;长篇铺陈,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死故事;借托蓬莱仙山畅述爱情盟誓与长恨。寓讽喻,赞爱情,说故事,白居易把三者完美地统一在一篇《长恨歌》,表明白居易当时的创作思想可能包含了多个因素。由于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创作中感情的纵横驰骋,快速转换,使人们难于全面准确把握它的主旨。不过,尽管它有多个主旨因素,应该有一个是主要的。
  爱情的美丽必须寄托在相爱者的人格美丽上,白居易为什么要对唐玄宗和杨贵妃这样一对招致社会物议的人如此花费笔墨?为什么把他们并不那么高尚坚贞的爱情写得如此荡气回肠、旖旎动人?笔者对《长恨歌》作了一点考证研究,从白居易的生平和诗集中发现,白氏写《长恨歌》前刚刚结束一段热烈深沉而又没有成为婚姻的爱情。这段情缘为他提供了现实的爱情伤痛体验,并由此形成了深刻的爱情理念和强烈的爱情追求。这时恰好遇到写《长恨歌》的机会,迸发而出,感事抒怀,移花入木,诗虽然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为题材,实际内容相当多的部分却是白居易借此寄托自己对情人的感情和思念,沉淀自己对已逝爱情的追忆,抒发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是作者“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兴于咏叹”①的真情所寓。这不是笔者的杜撰或牵强附会,其根据就见于白居易的诗集中。
  
  一
  
  白居易在一生两千多首诗作中,对《长恨歌》情有独钟。他在首次编成十五卷诗集后写的“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廿”的诗中写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②
  
  他对诗集的自负溢于言表,尤其是第一句便是“一篇长恨有风情”,既自许《长恨歌》是他的压卷之作,也点出了诗中有寓意很深的“风情”。风情,应作为理解研究《长恨歌》的切入点。
  读白居易的诗集,会发现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他的诗大都题旨明白,某年某月遇某人、游某地,写得明明白白,赠人怀人都写明对方的名字。包括他中年后蓄养声伎,写给自家声伎的诗,赠给官伎或朋友家伎的诗,代妓女写的诗,甚至赠给小女尼小女冠的诗,都毫不避讳。但早年也有些诗和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情深意浓而所指不明。早年叙写与情人相爱寄托感情的诗,有两首写了湘灵的名字。近代许多学者如顾学颉、王拾遗、谢学炜诸位先生都对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作了详细考证,确认了这段情缘的存在③。其实读白居易的寄怀湘灵的诗和其他一些朦胧诗,不仅可以了解白氏早年恋爱情缘的脉络,更可以明显察觉他写《长恨歌》的动因,以及《长恨歌》如何承载了他的感情寄托。这就是“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风情”所寓。
  了解白居易早年刻骨铭心的爱情,首先可读四十七八岁时在江州时所写的《感情》: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飘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④
  
  诗的意思很明白,作者在晒衣物时,看到了昔日情人赠给自己的鞋子,引发了感情的漪澜。这个情人是故乡的东邻女。“婵娟子”,表明她的形象在白居易心中是相当美好的。白居易与“婵娟子”当时已经盟誓终身,但却未能成婚。乡间女子历来用自做的鞋子作为爱情的信物,这双鞋更是“婵娟子”精心制作,连里面都有绣工。白居易一直带在身边,从河南带到秦中再到江州,地有三千里,时隔二十年,足见极为珍惜。“色黯花草死”,不只指鞋已陈旧,可能诗人知道“婵娟子”已嫁或已死。鸳盟未成,双履仍在,鞋犹如此,人何以堪?写此诗时诗人虽已年近半百,怀念仍是很深沉的。
  “东邻婵娟子”是谁?白居易诗集中有两首青年远游时的诗作:《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可以推断东邻婵娟子就是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⑤
  ——《寄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⑥
  ——《冬至夜怀湘灵》
  
  白居易在贞元十四年至十八年间,即二十六岁到三十岁曾几次离家远游,这两首诗应是此时在旅途中的相思之作。还有两首《凉夜有怀》与上两首诗意境极为相似:
  
  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
  好是相亲夜,漏迟天气凉。⑦
  ——《凉夜有怀》(一)
  
  念别感时节,早蛩闻一声。
  风帘夜凉入,露簟秋意生。
  灯尽梦初罢,月斜天未明。
  暗凝无限思,起傍药栏行。⑧
  ——《凉夜有怀》(二)
  
  前一首自注是“并未应举时作”。可以佐证寄怀湘灵都作于应举(贞元十五年)以前。两首《凉夜有怀》感情相同只是时序不同。作者与情人早春相别,转眼到了秋天,相思入梦,情意万千,醒后怅惘,只好傍栏踯躅以待天明,情意何等真切!白居易还有一首《花非花》,是记叙与情人幽会的诗: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⑨
  
  诗人的幽会如梦如云,是很浪漫的。以上几首诗,表明白居易与湘灵已有十分亲密的交往。贞元十九年,白居易授校书郎,他要去长安任职。贞元二十年从河南苻离徙家于秦⑩,他写了《生离别》《潜别离》两首诗。《生离别》是告别“骨肉”同胞,是公开的。而告别湘灵,只能是《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
  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
  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
  彼此甘心无后期。{11}
  
  此诗最引人注意的是“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两句,以独栖鸟被锁喻双方因阻力不能结合的无奈,以连理枝被断喻双方爱情不能成功的心伤,都表达了近似《长恨歌》的感情。“不得哭”,“不得语”,极写其别之痛;“两心之外无人知”,极写其情之密;“彼此甘心无后期”,极写其恨之长。《潜别离》所表达的感情和所用的文字,与一年后作的《长恨歌》可说一脉相通。
  有一首《夜雨》,自注是在渭村时所作: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12}
  
  白居易家从苻离徙秦定居于渭村,白居易只身任职长安与周至,当常回渭村。《夜雨》和《长恨歌》都写于此时段内。白居易怀念远在苻离的湘灵,乡远人渺,相思不已,秋雨残灯,只有寄托佛法以求解脱,正是极写相思之苦。后来元和六至九年,白居易在母死后丁忧曾再在渭村住过一段,那时的心情就不可能写这样的诗了。
  白居易记叙与湘灵的爱情,有一首最动情的《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