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揭开“冰山”下的蕴涵

作者:张晓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张爱玲的小说,多数读者的感受是其情感陷入了一种很深很沉的痛与窒息的压抑状态。那种浮世烟云与烁烁青春年华的千疮百孔的面目,让未涉世事的人对人世有些怯怯的寒意,对已经入世的人来说未必不是一种欣慰。这与同时代的钱钟书的《围城》有相似的哲学意蕴,显示了存在主义的色彩,表现出了人的一种进退两难的现代生存困境。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了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焦虑、孤独和绝望,这也是张爱玲人生观和她着重表现的生存体验。其作品背后的苍凉与无奈的人生况味又力透纸背,像深秋的初晨或将夕时的阵阵凉意沁人心脾。
  “深得张爱玲衣钵”的王安忆在《寻找苏青》里说,张爱玲和她的小说隔着距离,将自己藏得很严。这与她现实主义写作方式有关,作者不参与叙述,尽量使作品客观呈现生活的本来面貌。但她又不拘泥于纯粹的自然主义主张的客观再现,她也加入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手法如象征、通感、意识流等技巧和参差对照的美学写法。除此之外,不容忽视的还有她的“冰山”风格。
  “冰山”风格来源于美国的海明威,海明威把自己的创作比作“冰山”,并用“冰山原理”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技巧。他曾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作。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张爱玲的散文有字数上万的,却也有简练到只有三百五十字都不到的。但篇幅即使那么短小,也依旧能营造出她散文的独有的意境来。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与她小说的荒凉、苍凉、悲凉这些“冷”的意味不同,跃然纸上的是满腔的“热”,是张爱玲对世俗生活,对市民生活,对物质生活的热切投入。并且她对日常生活有着深刻而又精细的体悟。她的散文大半自诉身边的感受,像自传体散文《天才梦》《童言无忌》《私语》《弟弟》到处是作者自己的身影,充满了她独特的亲情之爱;像生活随笔《公寓生活记趣》里所展示的作者俗世生活的“情趣”,让人在掩卷之余,反思自己的生存环境与国民公德心等社会问题。
  在表达方式或情感的表现力度上既有别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又有别于其他散文风格的是《爱》。《爱》是张爱玲作品的一个个例,从文体上看是散文,但却有着小说的故事情节。《爱》截取的仅是单个个体的爱情情感片段,其特别之处在于她化片段为永恒。正如西谚所云:“一粒沙砾一个世界,刹那在永恒里收藏。”从文章的结构来看,第一自然段仅四个字:“这是真的。”真是惜墨如金。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像追踪新闻故事一样探询地点发生在哪里,而“她”和“他”各姓啥名谁。正如我们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找不到那个阿Q,却时时见到阿Q一样性格的人物。她和鲁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睿智深邃的思想。张爱玲清清淡淡地叙述着,不动声色。故事就那样开始了,春天的晚上,在一棵也许桃花还未散尽的桃树下,一个穿着月白的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怀春做梦一般地站在那树下。而此时有个自己心仪的邻家哥哥走了过来,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但他们没有再说什么,而各自走开。说不清谁是偶然哪个又是必然。偶然的是相见,必然的是无缘吗?她仅用了这一点笔墨就把那一晚的那一刻净化成了生命中的永恒,成为日后悲凉人生的一个闪亮的温馨点。显得那么凄凄凉凉,又含情脉脉。
  文章的第四段简洁地叙述着她后来的人生,“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作者写实性地呈现出她人生遭遇悲凉性的一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读完这,让读者产生一种既温暖又揪心的感觉,那个女子满目沧桑之时心中还惦记着那比初恋更朦胧的情感,她说起那个年轻人之时是那么的温馨,而从侧面更映衬出了她现实人生的悲凉处境。张爱玲倒不是刻意地展示爱情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而是想说出那种初恋样的情感也许正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这其中的况味又有点接近宗教般的情感。
  得益于她的古典文学功底,《爱》具有田园诗一样的意境,犹如初夏荷塘田田复田田的碧绿荷叶丛中冒出的一支素白的荷苞苞,是那么的清新而洁净,纤尘不染。而词语与意境的表现显得极简朴而冷静,但这种冷静之中又有些许不能让人释怀的意味。如果说十六七岁时的青春萌动的情感象征着古朴的原生态田园般的美好,那么可以说其凄凉的人生结局就是现代的融入将之美好打破或者说是一种诗意的消解。形而下,张爱玲的《爱》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形而上,《爱》昭示于人的是一个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终极的悲剧宿命。这恰恰又是这篇三四百掌上小札《爱》的魅力所在。
  而这又正如王安忆在《寻找苏青》里所指出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总觉得,读诗的不是范柳原,而是张爱玲”。她借助于范柳原说出了她的悲凉的生命体验。范柳原后来解说道:“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倾城之恋》)这正是张爱玲想要在散文《爱》里表达出的哲学思考。
  宇宙是浩淼无垠的,个人只是一粒沙子。人的生命虽不比蜉蝣短暂,却也不能和鲲鹏相比。永恒与短暂、流逝与时间如此种种都会让我们感到手足无措。在现实生活中,可求不可遇的不少,而可遇不可求的又太多。“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表明了爱是人生极重要的一部分,不能不遭遇却又难以遭遇,不能不对之寄予希望却又时时失望。而文中的“你所要遇见的人”难道就仅仅指那个你所心仪的恋人吗?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诗经·蒹葭》里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里的“伊人”和《爱》里的“你所要遇见的人”有同样的意蕴,可以当作恋人来讲,也可以理解为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的一种,寄寓人生的政治、理想、终极关怀等。通透的哲理意味往往是人生所向往的终极意义。
  张爱玲把一种人生中最美的初恋的味道用她的想象给扩展开来了,表达出了一种美的,凄的,好似天籁般的情感体验。她的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冰山”风格,只露八分之一,三言两语地把故事讲完。而余下的就需要读者去体悟,去挖掘剩下的八分之七的内涵意蕴。也正是源于她具备了思想的高度与厚度才能蜻蜓点水似的写出了如此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