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美与圣的紧张

作者:李小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人们公认,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唯美主义戏剧的扛鼎之作,正如公安派袁小修所说:“览之有色,扣之有声,而嗅之若有香”(《宋元诗序》),唯美主义之“美”在剧中尽显无遗。该剧在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田汉和郭沫若等中国作家看来,莎乐美是一个浪漫女性,是一个以生命为代价反叛传统的光辉艺术形象,而这个戏剧也由此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抗儒家思想的一柄锐利武器。然而,如果对该剧只作出如此这般的解读,其实是仅得其形而未得其神的。笔者以为,在唯美主义外衣下所更深蕴藏着的,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对唯美主义本身所进行的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思,即一方面,唯美主义的极端化包含着对美的毁灭的可能;另一方面,坚决拒绝世俗之美,拒绝情欲之爱的圣爱,也难以见容于世。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张力,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到人类文明的存在与发展。
  王尔德的《莎乐美》取材于《圣经·新约》中有关“施洗者约翰”的事迹。
  约翰是《圣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比耶稣提前六个月出生的约翰,是耶稣的先行者,是弥赛亚的铺路人。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处在两个时代的转折点上。他是旧时代——律法和先知时代的最后一位先知,又适逢弥赛亚时代(神的国度)降临之前。约翰是最后一位先知,也是最大的先知,像以利亚,负责为神的审判做好准备。据《路加福音》记载,约翰生于山城犹大,是祭司撒迦利亚和伊丽莎白晚年所生的儿子。伊丽莎白与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是亲戚。约翰与耶稣的圣职有着高度的一致。他四处传道,宣布“上帝之言”,号召人们彻底悔改,共享财富食物,劝收税者诚实,士兵不可逞强欺人,得到以色列人的积极响应。约翰很快就被人们称为“施洗约翰”(the Baplist),因为他用约旦河水为犹太人施洗礼。悔改是信仰的基本要素,悔改者的洗礼象征渴望罪得赦免,并放弃以往的生活,渴望能进入即将到来的神的国度。这对犹太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以前受洗者只限于那些皈依犹太教的非犹太人,而犹太人是不需要行洗礼的。约翰为犹太人施洗的实质,是将整个民族排斥于教会之外,而要求他们将自己看作非犹太人一样,重新找回信仰。确实令人惊叹的是成千上万的人来他这儿重新宣称自己的信仰。他在约旦河为耶稣施洗后不久,就因对希律王的一些尖锐批评而被捕下狱并被处死
  “施洗约翰之死”是王尔德的《莎乐美》创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戏剧冲突的主要场面。“施洗约翰之死”在《新约》的《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均有记载。《马太福音》的记载非常简约;《马可福音》的记载稍微详细一点:
  希律曾下令逮捕约翰,把他绑起来,关在牢里。希律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希罗底,因为希律娶了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为妻。约翰屡次告诉他:‘你娶了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对的!”因此希律对约翰怀恨在心,想要杀他,可是不能如愿。希律怕约翰,知道他是一个正直圣洁的人,要保留他的生命。希律每次听了约翰的讲论,总是惶恐不安,不过他仍然喜欢听他谈论。
  希罗底所盼望的机会终于到了。希律生日那一天,他举行盛大宴会招待政府显要、文武官员和加利利民间的领袖。席间,希罗底的女儿出来跳舞;希律和宾客都赏心悦目。于是王对她说:“无论你向我求什么,我都给你。”接着他又发誓:“无论你求什么,就是我江山的一半,我也给你!”
  那女孩子出去问她的母亲:“我应该求什么呢?”
  她的母亲回答:“施洗约翰的头。”
  女孩子立刻回来见王,请求说:“求王现在就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
  王听见这个请求,非常苦恼;可是他已经在宾客面前发誓,无法拒绝女孩子的请求。于是他命令侍卫去拿约翰的头来。侍卫出去,到监里,斩下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带回给希罗底的女儿;女儿拿去交给母亲。约翰的门徒听见这消息,就来把约翰的尸体领走,葬在坟墓里
  从《圣经》中可以看出,要杀约翰的本不是莎乐美,而是其母希罗底。希罗底原是希律王安提伯的侄女,她先与叔叔腓力结婚,后又改嫁给另一个叔叔安提伯。所以约翰认为希律王在不合法的婚姻上犯了罪,于是就公开批评他。约翰是个义人,他迫切地召唤人们归向公义,无论在国家、教会和群众之中,他只要看到罪恶,就会大胆地予以指责。他好像是点燃在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不仅照出了邪恶,也照亮了指向上帝的路标。丢革尼(Diogenes)说:“真理好像刺痛眼睛的光,它不迁就任何人,当你抵挡真理时,它不会让你觉得好过。” 施洗者约翰就是这样的真理之光,他以宣传真理为己任,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虽然被下狱砍头,但是在最后的审判中,他必定是胜利者。
  《莎乐美》一开场,约翰已被希律王下在地牢中,但他仍大声向人们宣告着弥赛亚即将来临。犹太公主、希罗底的女儿、希律王的继女莎乐美听到了约翰的声音,立刻被这优美的嗓音所吸引,她坚持让卫兵将约翰从地牢中放出,于是见到了憔悴苍白的约翰,公主心中马上燃起了强烈的“不可言明之爱”。
  在《圣经》中只是简约地提及约翰的装扮:“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虽然这种打扮可以使人想起先知以利亚,却没有描述约翰的相貌。王尔德利用戏剧直观性的特点,把施洗者约翰塑造成了道林·格雷型的孱弱的美男子。他衣衫褴褛,面色苍白,形容憔悴,楚楚动人。坚定的宗教信仰使约翰具有一种崇高之美,一下子就打动了公主莎乐美的芳心:“他样子多么消瘦啊!他像一尊憔悴的象牙雕塑。他像一幅银色肖像。我敢说他像月亮一样高洁。他像一缕月光,又像一支银色的箭杆。” 公主情不自禁地赞美约翰洁白的身体、漆黑的头发、鲜红的嘴唇,唱出了一曲人体美的动人礼赞。于是在《圣经》中穿着简朴,跋涉于荒漠中的传道者模糊的身影,在王尔德的剧中一下子清晰起来,变得生动可感——他宣讲上帝福音的声音是优美动听的,警告世人的语言是庄严有力的,他瘦弱苍白的身躯里蕴藏的精神是丰满而坚强的。他在剧中的语言与《圣经》中的语言同样铿锵有力,充满宗教告诫,但更富于诗意。如“他光临时,穷乡僻壤会充满欢乐。它们会像百合花一样盛开。盲人的眼睛会重见光明,聋子的耳朵会聪敏如初。新生婴儿的手敢直捣龙穴,敢抓紧雄狮的鬣鬃驾驭前进”。尽管约翰在剧中有几段不俗的台词,但和莎乐美的洋溢着强烈激情的语言相比却缺乏生命力。面对莎乐美狂热的爱情表白,约翰视为洪水猛兽,大声斥拒:“退回去!巴比伦之女!女人是人间的万恶之源!”“退回去!罪恶之地之女!别动我,不要亵渎上帝的圣殿。”“你万恶不赦呵!乱伦母亲之女,你该诅咒!”尽管约翰的坚拒是忘我而非自大,但他铿锵激愤的语言与莎乐美喷发着原始生命力的语言相比,仍显得空洞惨白——神圣的苍白与世俗的浓郁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莎乐美是王尔德悲剧中最富有光彩的形象。她原本名不见经传,在《圣经》中连姓名都没有,只被称作“希罗底的女儿”,只是在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史家约瑟夫(Josephus)所著的《犹太古史》中,才第一次出现了莎乐美这个名字。在《圣经》中,莎乐美只是母亲希罗底手中的杀人工具,她在母亲的授意下,要求取下约翰的人头作为舞蹈的奖赏,完全是一副心无城府、唯唯诺诺的被指使者。而在王尔德笔下,莎乐美被赋予了灵魂,成了一个乖僻而倔强,任性而疯狂,为了变态的爱欲通过献舞主动要求希律王砍下约翰人头的“致命的女性” 。王尔德在此丰富、改变了《圣经》中的人物和情节,把重点放在了极力渲染莎乐美的变态心理上,强调感官刺激和瞬间强烈的感情流露,表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和肉体崇拜,以及当前即永恒的唯美主义观念。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