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满腔怒火喷向谁

作者:李正栓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1572-1631)对女性持有两种决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他把女性描写成至高无上的形象,几乎接近神性,完美无瑕;另一方面,他把女性看成是水性杨花、见异思迁、不忠善变的荡妇,把自己的满腔怒火喷发在他创造的女性形象之中。在其众多的后一类诗歌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他的《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满腔怒火。这一腔怒火喷向谁?喷向女人?还是另有所指?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歌
  
  去,去抓住一颗陨星,
  让人形草也怀孕胚胎,
  告诉我,过去的岁月哪里去找寻,
  是谁把魔鬼的脚劈开,
  教教我如何听美人鱼歌唱,
  或如何躲开嫉妒的刺伤,
  去弄清
  什么风
  能将老实人提升。
  
  如果你天生长有奇特视力,
  能把无形的东西看见,
  那你就骑马奔驰一万个夜与日,
  直到你头发如雪成老年,
  你归来时就会给我讲
  你遇到的奇事一桩又一桩,
  你会咒骂恶语
  天下无一地
  住着女人,忠实又美丽。
  
  假如你真的找到,就让我晓知,
  这样的朝圣还算甜蜜;
  但你还是别说,反正我不会去,
  尽管我们隔壁而居,随时相遇;
  假如初遇时她还有真情,
  忠实到你把情书写成,
  她却已
  还没等我送过去
  就将两三个人抛弃。
  
  (李正栓 译)
  (李正栓、吴晓梅,《英美诗歌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一节是一系列由不可能发生的事组成的意象。共有七种。第一种不可能是,没人能抓住一颗陨落的星:“去,去抓住一颗陨星”。这是对天体现象的关注。邓恩对当时发展中的各种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对旧科学(地心说)和新科学(日心说)都有很深的了解。第二种不可能是,人和草木是不能结合的,不管草的形状长得如何像人,它也不能怀孕:“让人形草也怀孕胚胎”。有人说,这种草根部像男人的身躯,女人服用之便能怀孕,此解不妥,因为在原诗中这种草根是被动的,是受体,而不是一种药品。英语的注释说这是一种叉形的根(fork-rooted)。其实,这是一个带有浓重色情暗示的意象。笔者把mandrake root译成“人形草”,在别人的译文里,叫“蔓德拉”草。译成“蔓德拉”草,不形象,难传神。所谓“蔓德拉”草,指的是一种草根的形状长得像一个人体,下部劈了个叉,像人的两条腿。毫无疑问,诗人把这种草根比喻成女人体。但是,哪个男人,任凭他多么有精力,能与这种长得像人一样的草根结合并让它怀孕呢?再说,一个男人,不管有多傻,不管多么精力旺盛,怎么会与一颗草根结合呢?真是一个极为玄学的意象!亏他想得出!第三种不可能是,岁月过后难再找回:“告诉我,过去的岁月哪里去找寻。”第四种不可能是,没人敢接近魔鬼并把魔鬼的脚掌劈开:“是谁把魔鬼的脚劈开”。这就好像是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一样。魔鬼的脚掌是连在一起的,像鸭子脚掌,也有人说像牛羊之蹄。哪个人那么勇敢,能接近魔鬼呢?第五种不可能是,没人敢接近美人鱼并听它歌唱:“教教我如何听美人鱼歌唱”。这里所说的美人鱼,不是安徒生童话里的那种追求人间生活、向往人间爱情的那种人头人身鱼尾的漂亮生物,而是一种凶残的海上动物,能发出动人的叫声,引人循声而去并夺取人命,即一种称作“塞壬”(Siren)的动物。所以没有人能学会听美人鱼歌唱的技巧。关于这种海妖,王佐良说,“其歌声美妙悦耳,闻之者都会不顾一切地驶近海妖处,最后遭到触礁沉船的结局,惟有奥德修斯想法亲耳听了一下海妖的歌唱。”(王佐良主编,《英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根据《希腊罗马神话辞典》解释,“塞壬”(Siren)是半人半鸟的海上女妖。一般认为共有三名:琉科西亚、科革亚和帕尔忒诺珀,都是阿克罗奥斯和卡利奥珀的女儿。她们常以美妙动听的歌声引诱航海者触礁遇难。也有人被她们的歌声迷住,流连忘返,不思行进,最后饿死在海上。奥德修斯因事先有基尔克的警告,路遇她们时,用蜜蜡堵住伙伴们的耳朵,并让他们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因而避开了她们的引诱。这些海妖引诱奥德修斯失败后,便集体投海自杀。(齐默尔曼 著,张霖欣译,《希腊罗马神话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六种不可能是,嫉妒是躲避不了的:“或如何躲开嫉妒的刺伤”。嫉妒是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态度,是一般人们难以摆脱的性格表现。古今中外,无嫉妒心理者无几。第七种不可能是,没有人去提升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去弄清/什么风/能将老实人提升。”此话虽有些绝对,但符合常规,只埋头干活,不汇报工作情况,别人是不会充分了解你的,也很难说对你及时地提升。
  第一节悬念叠生。诗人要说什么?怎不直言?而是罗列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并且给人深刻的印象:世界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是如此之多,令读者不忍不读,催读者去看诗人到底要说什么。这一节诗不像一些中国诗那样直白易懂。比如,中国汉朝乐府诗有《上邪》一首,也罗列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诗中云:“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刘文忠、刘元煌选注,《汉魏六朝诗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诗中女子是那么大胆那么纯情地表达了爱情的誓言,主题明确,态度坚决,只有当列举的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时她才停止她的爱。
  邓恩要在第二节和第三节说什么?
  第二节是一种虚拟假设。诗人假设听众或读者天生具有奇特视力,能见无形之物,就可以骑马远行,到处寻觅这一切不可能发生之事。这些事情是很难发现的,哪怕是找到发变灰白也难成功:“如果你天生长有奇特视力,/能把无形的东西看见,/那你就骑马奔驰一万个夜与日,/直到你头发如雪成老年”。这是何等难事?究竟是什么?诗人接着讲,远行世界到处寻觅的人最终将一无所获,所遇之事,无一不怪,最怪之事莫过于此:整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忠实、美丽的女人!原来,前边列举那么多不可能都是为这一主题做铺垫。“你归来时就会给我讲/你遇到的奇事一桩又一桩,/你会咒骂恶语/天下无一地/住着女人,忠实又美丽。”诗人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世界上会有既美丽又忠实的女人。
  第三节把假设又加深。假如真能找到忠实、美丽的女人,就去找,并且这种寻找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寻找,已经具有一种崇高的宗教意义,已经成为一种朝圣,路虽艰,心却甜。“假如你真的找到,就让我晓知,/这样的朝圣还算甜蜜”,把寻找忠实、美丽女人看成是朝圣,比喻奇特,但从深层次分析,语言却尖刻无比,诗人在说,世界上哪里会有这样好的女人呀?然而,这种美好的假设也马上被诗人自己否定了。即便有人告诉他说在某某地方发现了一个忠实又美丽的女人,也不用告诉他,告诉他他也不去,即便这女人就在隔壁,即便是见到时还有点真情,也只是瞬间假象,因为她会马上背叛他,不仅背叛他,还会背叛更多的男人:“但你还是别说,反正我不会去,/尽管我们隔壁而居,随时相遇;/假如初遇时她还有真情,/忠实到你把情书写成,/她却已/还没等我送过去/就将两三个人抛弃。”
  这首诗共二十七行,分成三节,环环相扣,从铺垫到假设,从一种假设到另一种假设,最后达到对女人的彻底否定,到最后才亮明女人不忠、多变这样一个主题。在这首诗里,诗人喷射了满腔的怒火,声音里充满对女人的愤恨。难道这是邓恩真实的思想?诗人真这样恨女人?有关他的传记说,他青年时有两大爱好,一是看戏,二是拜访女人。综观其诗歌,这两大爱好对他影响很大,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在一些诗里,他把女人描写得好得难以复加。为什么在另外一些诗里,尤其是在《歌》之类的诗里,又对女人如此否定呢?在对女人否定时,为什么都把焦点集中在“不忠”这个意象上呢?弦外是否有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