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无题》新解

作者:廖小鸿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千古以来,这首诗不知道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然而诗人李商隐为什么写这首小诗,是什么伤心事如此之深地触动了诗人的心,以至从诗人心中流出这首深情无限的小诗,千古以来,仍然是一个令人一猜再猜的谜。
  有猜测这首诗是写诗人一次无人知晓的艳遇的;有猜测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爱情,实际上是隐托诗人政治上的失意的;有认为这首诗是因怀念朋友而作的;有认为这是古典朦胧诗,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是历代对这首小诗的注解中常见的说法。至于到底是因爱情上的什么事而作,爱情的对象到底是谁,从历代诗注中,则很难找到清楚的回答。而且历代诗注一般是词句注释,缺乏对全篇的把握,使人读后难以形成一个明确的印象。这首小诗犹如一个蒙着面纱的美女,千年以来给人一种朦胧隐约的美感,至于美女到底长的是什么模样,似乎从来无人知晓。现在,让我们试试看能不能撩起她朦胧的轻纱,看看美人的真容到底是什么模样。
  如果对李商隐的诗歌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我们会发现,李商隐喜欢写梦。研究李商隐的人都知道,李商隐的诗风受李贺很大的影响,李贺喜欢写梦,如《梦天》:“老免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李凭箜篌引》:“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受李贺的影响,李商隐也喜欢写梦,如《钧天》:“上帝钧天会众灵,昔人因梦到青冥。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那么,这首《无题》有没有可能也是写一次梦境呢?从这首《无题》扑朔迷离的风味来看,是存在记梦的可能的。现在,我们不妨假定这首诗是记梦,看看从这个思路出发,是否能把这首诗梳理通。
  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在梦中与去世亲人相会不容易,而离别就更为难舍了。以梦作为沟通生死的桥梁,在梦中能与去世亲人相会,是当时人们一种普遍的看法。唐代国君姓李,认老子李耳为远祖,立道教为国教。同时唐代二十多个皇帝,绝大部分又都崇信佛教。佛、道的人生观、宇宙观在当时被人们普遍接受。如李商隐童年习儒,十五岁曾在玉阳山学道,中晚年“克意佛理,方愿打钟扫地”。他诗中许多意象,都与佛道有关。如蓬山、青鸟、碧城、瑶台、彩凤、灵犀、神女、空言等等。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生命具有肉体和灵魂两重性。灵魂可以梦中离开身体,肉体死亡之后,人的灵魂会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如李白的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的就是思念天姥山水之美,因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在睡梦中实现了漫游天姥,会见仙人的愿望。白居易《长恨歌》写杨贵妃死后,一个道士“鸿都客”有感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深,上天堂下地狱去寻觅杨贵妃的灵魂,最后终于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替他们沟通了彼此之间的思念之情。此外如《长恨歌》中的“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李贺《致酒行》中的“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及前面提到李商隐的《钧天》一诗,记春秋时赵简子在梦中魂游天帝所居的地方,与百神游钧天、听仙乐。可见灵魂不死的观点,在当时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李商隐以诗记梦魂相会,就是在这种认识背景下产生的。李商隐是个细致、内向,极重感情的人。他因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为妻,遭到当时朋党之争中牛党一派的排斥,生平郁郁不得志于外而专情于内。除了以诗文自娱之外,家庭温暖,闺房之乐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慰藉。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王茂元最小的女儿,外美而内秀,与李商隐十分恩爱。他在《马嵬》一诗中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当皇帝也比不上家有贤妻。李商隐的名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王氏而作。李商隐对爱妻依恋,由此也可见一斑。然而在他三十九岁那年,他的爱妻王氏突然因病去世了。王氏的去世,给李商隐的心灵留下了巨大空白,给李商隐留下了无尽的哀思。李商隐随后仅活了七年,于四十六岁那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真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对王氏的思念之深,可想而知。千思万想,日夜思念,有一天李商隐在梦中来到蓬山,意外地与去世的妻子再度相逢了,因此在诗中感慨地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说在蓬山相逢复相别的心态。
  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有些诗注解释为写时令,认为这句是写离别在暮春时节。从字面上看,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我认为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句上承第一句,是“别亦难”的一种形象的描绘,是诗人离别心态的形象写照。蓬山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景致之美,非人间所能想见。然而在伤心人眼中,再美的景色,也蒙上了一片伤感的色彩。如杜甫诗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西厢记》崔莺莺送别的唱词:“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是如此,这句所表现的是与日思夜想的亲人才一相会,又不得不分离的那种伤感而又无助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东风也似乎疲乏无力,百花似乎行将凋残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写梦醒之后,自己回到人间,对生存在另一个世界的王氏的无限思念之情,自己这种锥心刺骨的不尽忧思,就像春蚕吐丝,像蜡炬燃烧那样,将一直到耗竭自己的生命才告终止。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想象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亡妻的情景。临镜晨装,你会像生前那样忧愁玉容清减,云鬓增白吗?夜阑独处,对月怀人,你会感到月夜侵肤的清寒吗?在爱情诗中,想念的对象常常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并不存在特定的个人。但这一首诗显然并非如此。“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是一个极熟悉的人的生活情景的回想。因此最合乎逻辑的理解,这个对象就是曾和他一直生活多年的王氏。这两句诗,也排除了他想念的对象是情人的可能。从李商隐的为人,他的佛道情结和诗风来看,他是个用情极专而且极深的人,决不是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浪荡公子。把李商隐猜测为偷情高手,是很幼稚的看法。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是希望有一只能往来于现实世界与另一世界的青鸟,能常常替他去探望在蓬山独居的王氏。蓬山即蓬莱仙岛,用在这里应是王氏去世之后在另一世界所居之地的代名词。蓬山与人类居住的物质世界之间的距离,仅隔着生死的一道门,因此说“蓬山此去无多路”。但活人想要穿越生死之门前往蓬山,则又谈何容易。通过做梦的途径与去世的亲人相会,只能偶得,难以再得,因此诗人寄希望于具有自由地穿越生死之门能力的青鸟。青鸟是传说中的女神西王母的使者。《汉武故事》记载:“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华承殿斋。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诗人也希望有一只青鸟,能常常替他看望生活在另一世界的王氏。最后这两句,也是第一句二人是在梦境中相见又相别的有力证明。蓬山非人力所能至,最合乎情理的理解,当然是在梦中才能与亲人相会了。
  从以上分析看,全诗第一、二句写梦中和王氏在蓬山相逢又相别的情景;第三、四句写梦回之后自己在此岸世界对王氏的不尽思念之情;第五、六句写居住在彼岸世界王氏的生活情景;第七、八句写希望能沟通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以此思路来理解,全诗前后连贯,含义是很清晰的。我们再来看看李商隐另一首《无题》诗: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四首》之一
  
  五更时分,灵魂倏忽而来,倏忽而逝,虚空之中有音声,有意象。梦醒之后,残烛犹明,余香犹存。伊人远在另一世界,何时才能再聚呢?这两首《无题》诗,意境、情趣都极为相近,两首诗都提到“蓬山”。如果说前面一首是写梦境还不那样明确的话,那么这一首写梦魂相会及梦醒后的惆怅,其意蕴再也清楚不过了。那一首《无题》诗应是写一次梦魂相会,这首《无题》诗是记另一次梦魂相会。
  李商隐还有一些记梦及与梦相关的诗。如:
  
  如何风雪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无题》“紫府仙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无题》“锦瑟无端”
  远路应悲春襶 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春雨》
  
  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也是悼念亡妻而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词的下半阕,与《无题》“相见时难”在意境上非常相近。苏轼以此词记梦,有可能受到李商隐以《无题》记梦的影响。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本身的脉理和意象来看,还是从唐代的宗教文化背景、从李商隐个人的宗教信念、从李商隐个人的身世性格和情感历程、从其他诗人对他的影响以及从李商隐另外一些诗文的参证来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应该是一首记梦诗,是梦醒后所作。这也正是这首诗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有一种扑朔迷离、恍惚缥缈的审美特色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