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论语

作者:佚名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主编案语:据报载,四川大学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有大智慧、有审美感受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在全校研究生乃至文科和理工科大一学生中开设了“中国文化原典:《十三经》”课程;华中科技大学选定《大学》和《中庸》作为新闻学博士生必读的古典文献。这些举措无疑是令人敬佩的。读经诵典,固然未必真有所谓“治国平天下”的神通,但对于完善青年之人格与审美的修养,总是不无裨益的罢。鉴此,我刊决定从本期起在上半月刊双月号开辟“读经诵典”专栏,每期拟以半页篇幅选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典籍。选录只作点断和难字注音,不作译注,由读者在诵读中或借助于工具书自窥其堂奥。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也是汉代以降历代初学者的必读书之一,故本栏以诵读《论语》为开头。同时开辟“谈经说典”专栏,与本栏相呼应。作为尝试,希望得到读者朋友们的赞同和响应。
  
  
  学 而 篇 第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shènɡ)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dàn)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 政 篇 第 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