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夸父逐日:阳光中的向日葵

作者:叶 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导语:
  关于太阳,这个在我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中以一个圆圈和一点圆心来画出的表象,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日”字。从远古的神话“羿射九日”和“夸父逐日”中,我们不难看到它在人们心目中那种又爱又惧乃至又恨的感情寄托。
  从蒙昧时期的爱、惧、恨来看待太阳,自然无法科学认识它同地球和人类的关系。但是人们仅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感悟到它的威力之巨大,人们的生活是无法离开它的。于是而有了对它的崇敬乃至顶礼膜拜。在诗人笔下出现的太阳,自然更有了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于是我们读到了种种对它的讴歌颂扬的篇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阳恐怕是被历来诗人们涉笔最多的一个物象和意象了。
  不管千变万化,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只是不同的诗人笔下,它却可以是内涵各异其趣的。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鉴赏:
  近于信手拈来的这三首唐诗,是我国的黄嘴小儿都能背诵如流的。至于是否能深解其中意,那恐怕是若干年后才能知悉的了。有的人恐怕一辈子也未必能入乎其内的。
  三首诗都涉及了“日”,又似乎不尽是写“日”。其实,只要深入细想,这三首诗中的“日”和“夕阳”,正是它们的“诗眼”。没有了它,三首诗的景观将何以依存?没有“白日依山尽”,何来后面那些或壮美或辽阔高远的景观?没有“日照”,何来“香炉生紫烟”?又怎么能够看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又怎会想到来自九天之上?至于“夕阳无限好”而难免遗憾“只是近黄昏”,那只不过是诗人内心的感叹罢了。这里的景已经为心情所摅掠了。
  不过凭事实而言,古人在诗中写到日或太阳,大抵还只是把它作为“景观”的一种“背景”来处理的。好像是诗圣杜甫吟唱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之后,太阳才以权力为中心的象征意味而招来万人的憧憬。太阳成为各种“物性”倾倒膜拜的对象而高居九天之上,甚至成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颂歌,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五四以后的新诗,礼赞太阳而给诗坛以巨大影响者,艾青当属第一人。
  
  太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地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鉴赏:
  艾青一生涉及太阳的诗笔,在现当代诗人中恐属“第一歌手”。这首《太阳》当属拔萃之作。
  读此诗,它的动感,它的对万事万物的催生作用,以及它带给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撕裂,对灵魂的冶铸和洗礼,几乎是在诗行中呼之欲出的。这就是一个诗人的赤诚炽热的感情赋予诗篇的艺术魅力和震撼力。太阳的诗化形象,在此诗中得到极富想像力的呈现,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艺术品位和禀赋,似乎也因此而得到确认。
  艾青笔下的这个太阳,既是诗化的,又是写意的和艺术的。
  若干年后,我们又在另一位诗人笔下读到了另一个太阳的出现。
  
  日出
  □昌耀
  
  听见日出的声息蝉鸣般沙沙作响……
  沙沙作响,沙沙作响,沙沙作响……
  这微妙的声息沙沙作响。
  静谧的是河流、山林和泉边的水瓮。
  是水瓮里浮着的瓢。
  
  但我只听得沙沙的声息。
  只听得雄鸡振荡的肉冠。
  只听得岩羊初醒的锥角。
  垭豁口
  有骑驴的农艺师结伴早行。
  
  但我只听得沙沙的潮红
  从东方的渊底沙沙地迫近。
  
  鉴赏:
  可以这样说,昌耀笔下的日出,不是让我们看到的,而是从它“沙沙”的声音中听出来的。
  诗人为什么会这样来表现他的感受,或许不是一般人所能体悟到的。但是我们的确似乎从他的诗行中听到这种日出的声音。如果一定要追究一下它之所以可以从声音中听到日出的原因,就不得不借助于另一种呈现的方式。据诗人说,这是“微妙的声息”,它是从诸如“河流、山林和泉边的水瓮”等等中传达出来的。如果你不能从他所描述的诸种事物中听到这种声息,那就更无法进入那“沙沙的潮红”,以及它“从东方的渊底沙沙地迫近”这种境界了。读到这里,人们或许可以问上一句,诗人是在写“日出”这种景观吗?他所写的这种景观,是从眼里看到的,还是用心灵去体悟的?他的心底里埋藏着什么奥秘呢?
  然而,诗人们对于太阳的种种感受和观念却是如此的不同,以致令读者有不知所措之感。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的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鉴赏:
  在有关太阳的众多诗篇中,芒克的这首诗可谓是异军突起,不同凡响。它写出的不是对太阳的颂歌,而是一种对太阳的刻骨铭心的感受。
  我们曾经以非常虔诚崇敬的心情和稚嫩纯洁的嗓音高唱过“葵花朵朵向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还有“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这些都可以说同“葵藿倾太阳”的传统一脉相承。如今芒克却把我们的视线拉着向一棵向日葵进行亲密接触,让我们切身感受和体验一下它的最为真切的感受。甚至连它脚下的泥土也不放过,让我们不妨攥上一把,看看它是不是真的会流出血来。
  不过,也还有另一种虚拟的太阳存在于诗人的心中。当这种虚拟性的太阳被一位女性诗人拥有时,则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和蕴意。
  
  日暮
  □马丽华
  
  隔着遥远的时空之距
  凝视
  目光交流用宇宙的语义
  或许还该笑,唱支送别的歌
  请灰天鹅做信徒衔起它
  金色地融入夕光
  或许该实现非分之想了
  将那小船驶往黄金的岸
  每天每天经历爱的潮汐
  感情也变成大海
  
  悲壮之美
  静穆之美
  别了,我的太阳
  摇动晚霞斑斓的手帕
  一路珍重,一路
  珍重
  牧歌唱晚
  我叹息心中的宁静
  遂关闭心扉步入恒夜的相思
  
  谁耽于幻想而倦于守候
  谁就不免错过
  夜,只为缄默地等待而夜
  不再吟咏月光,再不吟咏
  那片容易迸裂的薄薄的冰
  
  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
  永不失约的是我的太阳
  
  鉴赏:
  这种托太阳之象寄心中之情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关于太阳的诗歌,都离不开诗人心目中所寄托的情思。只是随着诗人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太阳的内涵日益变得复杂而多样。
  马丽华心中的太阳是温馨的爱情,是从未相许又永不失约的一个理想。曾经作为追求光明的象征,曾经作为唤醒万物的动力,曾经作为酷烈之源的偶像,如今在马丽华诗笔下又呈现它温馨的脸庞。这种多变的太阳,还将不断地被演绎和诠释下去。
  不妨再来看一位外国诗人笔下的夕阳又是一副什么面孔。
  
  夕阳
  □(法国)魏尔伦/罗洛译
  
  衰微了的晨曦
  洒在田野上,
  那忧郁的
  沉落的夕阳。
  忧郁,甜蜜地
  高吟低唱
  我的心,忘记
  忘记了夕阳。
  而沙滩上面
  沉落的夕阳
  奇异的梦一般;
  幽灵,映着红光
  不断地闪现
  闪现,好像
  那沙滩上面
  巨大的夕阳
  
  鉴赏:
  习惯于欣赏“太阳的光辉”与“无比的热力”的读者,或者会对魏尔伦笔下“忧郁的”夕阳感到难以索解。这也是一种诗人情怀的寄托。
  中国人对诗的欣赏离不开“言外之意”的追求,摆脱不了对“意中之旨”的探究。这固然不一定就是什么谬误,但是还必须习惯于以淡然的眼光看待一些外国人写的“不知所云”的诗篇。
  所谓“不知所云”,并不是这些诗都在说废话空话,而是指他们的确只是就诗而写诗,或者说是就事论事。
  夕阳为什么是“忧郁的”,不需要深究其意义和主旨,也许就是因为魏尔伦忧郁它也忧郁了。既忧郁又甜蜜,好像矛盾。不。忧郁令他感到甜蜜,这就是他的“在诗状态”。正因为如此,你才可以从他的想象乃至幻觉中,体味到一种诗性的存在,体验到许多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读诗而不能“在诗”,也就无从体会什么是“在诗状态”了。
  如此五味俱全的太阳,才使我们认识和体验到它的存在,是如何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
  
  思考提示:
  (1)以上有关太阳的诗篇,实际上没有一首是对太阳做科学意义上的描述的,由此可见,诗与科学不是一回事,它甚至也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真实”也不是一回事。那么,诗要表现和传达的是什么呢?
  (2)从理论上说,“诗无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当一种物象,譬如太阳,一旦成为诗人们经常涉及的话题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的现象,为了避免重复别人的既成模式,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3)有关太阳的话题,从诗的角度来说,“太阳每天都是新鲜的”,但这种“新鲜”,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4)太阳是“自在之物”,而诗人则是“自为之人”,以“自为”对“自在”,这个“自为”显然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主动性?它同时代社会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5)如有兴趣,不妨集中研读艾青有关太阳的诗篇,并探讨其成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