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试谈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

作者:黎仁清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长篇小说《复活》里着力塑造了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两个艺术形象。小说名为“复活”,一指前者精神和人格的复活,一指后者道德的复活。本文想就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离不开聂赫留朵夫的激活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之间的关系是复杂深刻的:年轻时彼此纯洁真挚地爱过;曾几何时,一个残酷地抛弃,另一个悲惨地毁灭;十年后重逢,聂赫留朵夫基于赎罪的想法向玛丝洛娃求婚,玛丝洛娃多次予以拒绝。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拒绝,细致地刻画了玛丝洛娃所遭受的精神创痛。每一次拒绝都有新的内容,每一次拒绝都引起玛丝洛娃灵魂的颤悸,并有力地影响着她精神复活的过程。
  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视玛丝洛娃,她这时候还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见到了聂赫留朵夫这个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她还向聂赫留朵夫讨了十卢布钞票。但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探监仍然有效,他的出现使玛丝洛娃震惊,使她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诸如聂赫留朵夫为她打开的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聂赫留朵夫难以理解的残酷,她遭受的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使她觉得把坐在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太痛苦了。惟其痛苦,才说明她没有死一般的麻木,也就有疗治的可能。
  第二次狱中会面,聂赫留朵夫认真严肃地提出要赎罪,要同她结婚,玛丝洛娃仍然感到痛苦,但这次的痛苦既有内心人的起码尊严被激起的强烈隐痛,也有愤怒、责骂等激烈的外在表现形式。聂赫留朵夫的结婚建议把她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唤醒了过来。
  聂赫留朵夫从乡下回城后,带着旧时的合家照片去看已在监狱的医院里当护士助理的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惊奇地发现玛丝洛娃拘谨羞怯的表情、快乐得意的神采和轻盈的步履,意识到玛丝洛娃心中爱情的欢乐。这是玛丝洛娃复活的开始。
  聂赫留朵夫多次探视玛丝洛娃,乐此不疲为她的冤案奔走,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同她结婚的决心的坚定。玛丝洛娃终于感动了,她宽恕了他,并重新爱上了他。而拒绝聂赫留朵夫的结婚建议,那是她主动作出的牺牲,她引以为豪。在她看来,“同他结婚,他会遭到不幸”,“她下定决心不接受他的牺牲”。这时的玛丝洛娃所达到的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标志着她在复活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托尔斯泰强调指出,玛丝洛娃即便达到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也仍然没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精神复活,因为她的命运这时还受聂赫留朵夫的操纵,因为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做人的尊严,才能算实现了精神复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玛丝洛娃应该感谢聂赫留朵夫,正是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帮助,她才得以和政治犯——流放的革命者在一起,并且她和聂赫留朵夫对于流放的革命者的态度形成了一种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让不断走向精神复活的玛丝洛娃感到他的相形见绌。
  玛丝洛娃和革命者,特别是和其中的谢基尼娜接近以后,天然地倾向这批革命者:她敏锐地感到他们是为了像她这样的受苦人而自我献身的,顿时产生了找到真正归宿的感觉;这里的人们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互相尊重的,她完全独立地生活在他们中间。而聂赫留朵夫全力解救她,是“出于宽宏大量和过去那件事”,令她既宽恕他,爱他,但又害怕同他结合会破坏他的生活。带着这种心理和聂赫留朵夫在一起,玛丝洛娃的命运岂能不受聂赫留朵夫的操纵?
  玛丝洛娃一旦思想、感情甚至人格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回过头来总结她和聂赫留朵夫的关系史,怎样面向未来就完全明智了。她逐渐明白了她和聂赫留朵夫之间要恢复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已不再可能,哪怕他们过去有过纯洁而美好的初恋。革命者跟聂赫留朵夫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伤了他的感情,聪明的玛丝洛娃不会看不出,也不会不懂她倾向革命者将会给聂赫留朵夫带来多少苦恼和委屈。但如今她听从的是自己内心的呼声。她已经在真正地选择自己的命运了。革命者西蒙松向玛丝洛娃表示了爱情,玛丝洛娃发现这爱情跟聂赫留朵夫的有区别:后者只有抽象的道德,而前者爱的却是今天的她,而且纯粹因为喜欢她、欣赏她。当聂赫留朵夫把减刑的消息告诉玛丝洛娃,建议她考虑一下今后的生活时,她果断地回答:西蒙松到哪里,我就跟他到哪里。最终拒绝了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彻底看到了玛丝洛娃全部心灵的美,明白她的爱情,她对他的关注。玛丝洛娃在他的心目中复活了。如果说十年前的卡秋莎是以纯洁、天真、美丽吸引着聂赫留朵夫的话,那么眼前的玛丝洛娃则是由于深沉的感情、执著的献身精神和严肃的生活态度,使他从道义、忏悔的外衣下榨出“小”字来。而对于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的结婚建议一次次地积累着她的精神复活的量变,而精神复活的质的飞跃则是在火车上与流放的革命者相处朝夕的日子里完成的。
  
  二、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植根于她人性的朴素、纯洁和善良
  
  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既有上文论及的客观原因,也有主观的可能性。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个纯洁美丽的姑娘。她对聂赫留朵夫最初的感情是一种朦胧的初恋,但这种感情不久就被贵族少爷糟蹋了。她怀孕后被赶出贵族之家,历尽沧桑,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往下滚,最后跌落至火坑,过了若干年非人的生活。但苦难还没到头,她又被诬告谋财害命,进了监狱,押上了审判台。
  玛丝洛娃始终是那样的善良,那样的厚道。即使在地狱一般的牢房里,她还是时时关心别人,帮助难友。她看到孩子饥饿的目光,自己不能坦然进食。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有过纯洁的爱情,到后来玛丝洛娃遭到抛弃,吃尽苦头,但玛丝洛娃无论多么恨他,不愿意回忆他,还是在心里承认他是她所认识的人中间最好的一个。一旦发现聂赫留朵夫确有真诚的悔改之意,她还是从心底里饶恕了他,并为他日后生活着想,拒绝了他的求婚。宁可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伤害,自己决不伤害他人,这是托尔斯泰笔下正面主人公的为人之道,也是玛丝洛娃的为人之道。
  当她作为女犯被士兵押往法庭时,她对路人的轻蔑目光满不在乎,可是一个卖煤的乡下人走到她身边,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个卢布时,她却脸红了,低下头来。这个羞涩的表情像一道电光,虽然微弱,却洞照了她的灵魂,豁露了她的纯洁,同时这也是一处伏笔,预示着女主人公精神上必将复活。
  前文说过,玛丝洛娃善良的天性使她天然地倾向革命者。正是接受了革命者的影响和教育,玛丝洛娃对她与聂赫留朵夫之间的关系才有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这种源远流长而又迫在眉睫的关系作出正确而坚定的了断。试想,假如玛丝洛娃同意了聂赫留朵夫的结婚建议,两人捐弃前嫌,破镜重圆,那么她就永远摆脱不了聂赫留朵夫的控制和操纵,永远成为聂赫留朵夫的附庸,非但精神和人格的复活永远遥不可及,相反,她将遭遇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可悲下场。
  玛丝洛娃的人生之路历经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但她人性的朴素淳厚、善良崇高却从来都是肯定的,不变的。一如拂去历史的尘埃,便能觅见真金的流光溢彩。如果玛丝洛娃自身没有这种人性的美点、闪光点,那么任何外在的条件,诸如聂赫留朵夫的激活,革命者的影响和教育,都不可能实质性地帮助和促使她实现精神复活。
  
  三、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与托尔斯泰思想发展关系重大
  
  列夫·托尔斯泰在一八八九年开始写《复活》。这时他的世界观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已经由贵族地主立场转变到农民立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