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语文教材中的《再别康桥》二疑

作者:王仁元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因其空灵、轻快、含蓄的语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如清泉流泻白云飘逸的优美旋律和节奏让人流连忘返,而深受各个层次读者的欢迎。因此,现行大学、中专、高中教材中都选有此诗。然而,编者在编选时由于受习惯思想的支配,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一、这个标点要不得
  
  杜运通、赵福生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的全国成人高考统考复习专用教材《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1995年版、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试用本)《阅读和写作》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2003年5月印刷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等书都把该诗第四诗节标点为: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说明,现行大学、中专、高中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四诗节的标点处理是一致的,都在“是天上虹”后加了分号;而更早的选本却是另一种的一致。即:在“是天上虹”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例如,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下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的《新诗选》,夏传才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上)等书中,对该诗其他诗行的标点与上举各种版本教材大同小异,只是在“是天上虹”后没有加任何标点符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
  这是因为,中国早期现代白话诗大多没有标点。徐志摩的诗,也本无标点。早期选本的编者大多是专家学者,他们受成规约束较少,在标点时,能从诗句本身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形式)出发来标点,因此正确率较高。
  后来的编选者受到学术界的成规左右,在标点时就犯了唯形式论的错误。因为,诗人闻一多二十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11月6日,人们公认该诗是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最佳体现,即“三美”兼备。特别是其参差的诗行,整饬的诗节,体现了严谨精致的“建筑的美”。因此,后来的编选者就刻板地理解这“三美”,更多地从形式方面的考虑来标点。于是,就把全诗所有诗节都机械地标点成了:
  
  ˉˉˉˉˉˉˉ’
  
  ˉˉˉˉˉˉˉ;
  ˉˉˉˉˉˉˉ,
  
  ˉˉˉˉˉˉˉ。(!)
  
  由于在“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后机械地加了一个分号,割裂了诗句内在的语义联系,致使逻辑混乱:后两行无所凭依,前两行也不合语法。从语法上讲,“天上虹”是下行诗中“揉碎”的主语,而在修辞上也不能构成上行中“潭(水)”的喻体。其实整个句子是一个“不是……,(而)是……”的选择复句,即潭水不是清纯无色的,而是(像)天上的彩虹被“揉碎在浮藻间”,显得五彩缤纷,’斑斓多姿。喻体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而不单是“天上虹”。这里描写的(即本体)是在康河柔波的荡漾中的清泉,是被柔波揉碎的波光粼粼的五彩缤纷的潭水,是动态中的潭水;喻体是彩虹被柔波揉碎的波光粼粼的五彩缤纷的形态,也是动态的!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天上虹倒映在静态的泉水里。这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和“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作证,有“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证。因为,这些都是动态的。因此,别的诗节如此标点皆可,惟有此诗节不能如此标点:“是天上虹”后是不能使用“;”的,且什么标点符号都不能使用。因为,这两行诗虽然分行,但语法、语义都是连贯的、不能分开的。不仅如此,在朗读时也不能停顿;即使停顿,也应该音断义不断。否则,就肢解了诗句,曲解了作者的原意。
  由于标点的错误(也可以说由于错误的理解而导致标点错误),中师教材1995年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就把此诗节理解为“榆树下的清潭,倒映着天上的彩虹,沉淀着令人神往的梦境!”——它竟然对“揉碎在浮藻间”一句熟视无睹!而中职教材2001年版《教学参考书》中,也说“榆阴下一潭清泉宛如彩虹”,同样忽视了那彩虹是被柔波揉碎了的彩虹!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0期上,霍秀全的《理想主义的深情告白》一文中说:“这些满蕴凄清的诗句,让人想起了林徽因讲过的一件事:在剑桥读书时,有一天下着狂雨,被淋得透湿的徐志摩却始终站在一座桥上,怀着‘诗意的信仰’等待着雨霁时彩虹的出现。那一天,彩虹终于被他等到了。但是,苦苦期待的爱情——那一道更其瑰丽的命运之虹则无缘得见,终是一场被揉碎的梦,闪烁着斑斓的星辉,永远地留在了痛楚的记忆之河中。”还是霍秀全注意到了这道彩虹是被揉碎了的。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别康桥》第六诗节是: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中师教材课后练习三说:“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烂里放歌’(本应是‘斑斓’,下文有解释——笔者注),可是他紧接着沉默了。‘但我不能放歌’,只是吹奏起‘别离的笙箫’。”《教参》也说:“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
  高中教材2000年版、2003年6月第1次印刷的《教学参考书》说:“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别离,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境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
  不管是“只是吹奏起别离的笙箫”也好,还是“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也好,编者都肯定地认为徐志摩“吹奏”了笙箫!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作者的告别是“轻轻的”,是“悄悄的”。尽管他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紧接着的一句是“但我不能放歌”,这说明他只是要唱而实际上没有唱。你想,连“夏虫也为我沉默”——识趣地停止了啼唱,诗人怎么反而吹奏起笙箫来了呢?无论从诗人的主观心态还是从全诗的意境来看,诗人此时吹奏笙箫都是不可想象的,哪怕“轻轻地吹奏”也绝对是不可能的。
  因为,呜咽的箫声与作者独饮离别的苦酒的感情基调相矛盾,与作者“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相矛盾。
  其实,“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一个既简单又新颖的比喻句,本体是“悄悄”,喻体是 “笙箫”。整句诗的意思是:
   我现在悄无声息的告别心态正和古人别离时吹奏笙箫的凄凉心境是一样的。
  或者说古人吹奏笙箫的离情别绪恰是我现在悄无声息的告别心态的写照。
  作者在这里是用有声的“笙箫”来比喻无声的离别,从而渲染出一种压抑、痛苦、凄清、无奈的离情别绪。
  
  教材的影响力,会远远超过其他选本。因此,作为现行的大学、中专和高中的教材,更不能因为机械地理解“三美”或其他原因而肢解诗句,谬种流传。特别是中师教材《阅读和写作》(试用本)第——册,不仅犯了上述错误,而且把本诗结尾的落款“11月6日中国海上”误为“11月6日中国上海”。把“海上”误为“上海”,一个词序的颠倒,不仅仅牵涉到本诗创作地点的改变,而且影响到对全诗内容的理解。该教材编者还把本诗第五诗节中“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中的 “斑斓”误为“斑烂”。一字之误,生造了一个不存在的词语“斑烂”。
  本着为作者负责,为读者负责,为文化负责的精神,我们有必要对教材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标点及其他一些排版错误提出更正意见,恢复其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