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复仇与宽恕间的文化选择

作者:姚维荣 孙 鸿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复仇,与爱情、生命、死亡一样,是文学的永恒题材。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为了向生父克洛诺斯复仇,联合众兄弟姐妹,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提坦之战”,终于获得胜利。此后数千年的中外文学史上,描写国邦之间、阶级之间、家族之间、个人之间或因历史旧怨、或因争权夺利、或因情场纠葛引起仇杀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诸如《哈姆雷特》《基度山恩仇记》《红与黑》《水浒传》《红旗谱》《古船》《白鹿原》《九重恩怨》等,问世后便广为流传,有的甚至能长久不衰。党益民先生获大红鹰杯奖的长篇新作《喧嚣荒塬》,以开阔的视野,艺术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关中渭北地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图景:国共两党两军的对立斗争,土匪队伍的升沉起伏,大旱、瘟疫、蝗虫带来的灾难祸害,不堪压榨剥削的农民组织的缴农运动——但是,作品的主旨并不在此,作者没有重复上半个世纪这类题材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老套路,而是以独特的视角,超越过去的思维定势,在上述宏阔的大背景下,重点叙写莫氏家族的怨恨仇杀、悲欢离合;尤其是在这些斑驳陆离的家庭争斗中,对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进行多角度的展示。
  一、贪婪——结怨仇杀的罪恶之源
  长期以来,我们在谈到人间的种种罪恶时,总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这个观点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未必全面。分析人类社会几千年历程中的种种罪恶阴谋、结怨仇杀,乃至给人类带来巨大祸害的世界大战的起因,我们以为,人性中的极度贪婪,才是万恶之源。当然,也是团体、个人结怨仇杀的罪恶之源。综观历史,不正是那些极度贪财、贪权、贪色的家伙们,肆意践踏人间起码的公理准则,才酿起大大小小祸乱的吗?《喧嚣荒塬》中几百年间家族、邻里之间众多的结怨仇杀,也无不与人性中的贪婪有关。小说中世代为仇的两个村庄,三百年前本是一家。老爷死后,大太太及在朝为官的儿子莫善朝仗势欺人,贪婪地想独霸家产,常常讽刺挖苦出身低下、无权无势的二太太母子,几乎把那善良柔弱的女人逼上绝路。她儿子莫善笃学问极佳,但不愿人仕;一气之下,将母亲背出莫村,与妻儿和一帮下人在桃花沟搭棚盖屋、另起炉灶,慢慢繁衍成一个新的村庄。母亲临死时,一再叮嘱儿子要为自己争气,有朝一日重回莫村。因此,两个村子一开始就因长房的贪心而结下了冤仇。仇恨越积越深,一次终于爆发武力冲突,从此就埋下了仇杀的根子。
  综观古今中外因贪婪导致的结怨与复仇,在民间表现最普遍的就是性爱纠葛。《喧器荒塬》中,除了两个村庄的世仇外,在莫村这个小说重点描写的典型环境中,半个世纪间结怨仇杀的根源大多与此有关。其中尤以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主人公、族长莫鹏举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他十五岁结婚,两年后太太就生下长子天合。但生性本分内向的大太太讨厌丈夫在性事上的贪馋,不愿好好配合,俩人关系很不融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莫鹏举又娶了漂亮风流的二太太,遂了心愿。二太太产后孩子夭折不久,他看社火时偶然发现美原镇张家十六岁的大小姐漂亮非凡,就想方设法,以一座钱庄、二十亩地的代价,从有宿怨的张家把三太太娶到手。他想不到,这实际上是在自己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成为导致他以后败亡惨死的一个重要因素。莫鹏举的后两次婚姻,虽然纯粹是为了满足纵欲的需要,但毕竟是当时的社会风俗认可的行为。而他与其他几个女人的私情,却表现出他在追逐异性方面实在太贪婪了,贪婪到不分对象、场所,不计后果的地步。这必然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他与同宗弟媳香椿私通,触怒了蛮横而心狠手辣的老六,不仅将香椿折磨后残酷杀害,而且与他结下深仇,让他受尽恐吓后家败人亡。与侄媳草菇的私情,更是出格。虽然草菇老实本分的丈夫未发现破绽,随后又无端死于战乱,未能实现报复,但执拗的草菇却让玩弄她而不愿负责任的莫鹏举同样吃尽了苦头。
  二、复仇与宽恕的两难尴尬
  一个善良无辜的人,平白无故受到某种伤害,他该怎么办?一般人恐怕很难悄然咽下这口气,而总会产生某种反应。在一个民主法制健全的社会,如果对方的伤害确实违法,则诉诸法律寻求公平自然是最佳的明智选择。但,如果这种伤害尚未达到法律制裁的程度,或者对方的权势足以使他逃脱法律的制裁,或者这种伤害涉及个人隐私,诉诸法律会使自己和亲人蒙羞(如大多数情场纠葛),那该怎么办?这种情况下,个体的复仇行为常常就势不可免。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写到伍子胥攻陷楚国后,对贪占子媳、冤杀伍氏父子忠良的楚平王掘墓鞭尸之举时,由衷赞叹道:“非烈丈夫焉能至此哉!”读至此,我们也会拍手称快。可见千百年来,无论史学家还是民间社会,对报仇一般都是持肯定、赞赏态度的。因为非此不足以使制造祸乱、冤狱的权势者,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对别人合法权利的剥压、伤害基础上的贪欲者们受到正义的惩罚。从这个角度看,《喧嚣荒塬》中桃花沟莫善笃的后人回莫村报仇,老六、草菇、管家、三太太对莫鹏举的复仇,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就是莫鹏举自身,对这些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即认可了对方报仇的某种合理性。
  但是,在实际上,复仇者往往很难恰如其分地掌握好尺度。有时是因为复仇者本人的强横、非理性,如香椿丈夫老六对莫鹏举的复仇;有时则是复仇行为一旦开始,事情的发展往往出现超出自己预想的严重后果,从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桃花沟莫善笃的后人们为受欺压的先祖母报仇,为自己受侮辱的尊严讨还公道,自然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在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打斗,一旦开了个头,双方不知不觉就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这次哪个村吃了亏,便暗暗积聚力量、养精蓄锐,在下次定要多杀伤对方几个人,才算出了口恶气。于是,每隔十来年总有一次大械斗;死人越来越多,仇恨越积越深。所以,古往今来,真正十分恰当的复仇往往很难;这辆战车一旦开动,往往很难停止,除非有更大的社会变动整个地改变了复仇双方的命运。
  既然复仇行为一般都很难恰当地把握好分寸,很难不引发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很难不导致扩大打击面、殃及无辜,使正义变成恶行;而且,复仇者的胜利,必然是以另一方的失败耻辱为前提的,如果失败者不甘受辱,又千方百计向胜利者复仇,如此循环往复,将怨恨代代相传,两方的争斗又何时才能止息?于是,古往今来不少哲人,甚至一些复仇者自身,便不能不对复仇行为的合理性产生困惑。把一辈子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复仇与等待仇家报复之中的莫鹏举,虽然那么精明强干、心狠手辣,晚年也不由在深思反省中厌恶了仇杀:“他已经疲惫不堪,厌恶了复仇和杀戮。先人们为了复仇纠缠了,三百多年,他也把一辈子都陷进了复仇这个不能自拔的泥滩,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呢?没有,什么也没有!除了双方死伤的数量和相互的仇恨在增加,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复仇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基于此,一些人便提出了宽恕之说。著名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论复仇》中,就认为复仇是一种与文明和法律相悖的“野生的裁判”,他说:“复了仇不过使一个人和他的仇人得平而已;但若置之不较,他就比他的仇人高出一等了,因为宽恕仇敌是君王的气概也。”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冤家宜解不宜结”之说,无疑是主张宽恕的另一种版本。《喧嚣荒塬》中便有一个看出了仇杀对双方的巨大危害,力图以宽恕的态度来化解仇怨的智者——太婆的丈夫莫宾鸿。他孤身一人冒险去桃花沟,希望以他的理性和真诚说服莫仁天,两家从此握手言和,走出复仇的怪圈。但是,莫仁天这个被复仇之念淹没了理性的家伙,却对智者莫宾鸿暗下毒手,将他害死,从而导致了莫村更大规模的复仇。因此,单纯片面地一味讲宽恕,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宽恕应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制造冤狱、无端害人的一方要能忏悔、认错,以至赔偿损失;否则受害者一方岂不太窝囊,人世间起码的正义公理岂不可以任意践踏?
  三、超越——化解怨恨的智者之举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应以其曲折生动的情节吸引读者,而且还要通过人物的复杂命运与不同结局,引人思考、给人启迪,使读者获得关于社会人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某种顿悟。按照这个标准来审视《喧嚣荒塬》,它在真实描绘二十世纪上半叶关中农村复杂生活面貌的基础上,给我们提供的关于复仇问题上的文化思考,无疑是有着独特的思想价值和人生启示的。
  面对一份无法用正义和法律公开讨回公道的伤害、冤仇,无辜的受害者的确会进退两难:报仇吧,常常会导致恶性的连锁反应,从而殃及更多的无辜者;宽恕呢,不仅自己心理难以平衡,而且可能放纵了恶人、鼓励了恶行;既然报仇与宽恕都可能带来出乎自己意料的负面影响,那有没有一种比较明智的抉择呢?有!《喧嚣荒塬》中太婆和天奇的态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一老一少虽然也生活在那个打斗仇杀的年代,但却超然于那些表层的事件之外。太婆的丈夫、儿子都先后死于仇杀的怪圈,可她却并不主张更严厉的复仇,反而一再告戒孙子莫鹏举不要太强横、太贪婪,四处树敌结怨。但她也并不是放任仇敌来伤害,而是临死前在《家族秘史》中浸进毒液,让敢于侵占者自取灭亡!而天奇呢,像《尘埃落定》中的傻子那样,完全超脱于尘世间精明人的种种争斗之外,但当那些强横者们一个个死于非命后,莫家的后人却只有他顽强地活了下来。这婆孙二人的态度和结局,寄予着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价值取向,那就是能否将目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阔一些,静观事态的变化呢?大干世界神秘莫测,超出每个人意料的国邦之间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战争,人力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灾变,都会改变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况两个村庄、两个冤家对头之间小小的怨恨纠葛呢?《喧嚣荒塬》的结尾,三百多年间世代为冤结仇的两个村庄,终于化干戈为玉帛,走到一起了。因为一场巨大的泥石流,毁灭了两个村庄,幸存者们只好到惟一能安身的地方去重建新的家园。早知如此,几百年间的那些械斗、争强斗狠又有什么意义?既然在神秘莫测的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还是那么渺小,那么无法预测、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么我们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荣辱又有多大的意义?我们把自己有限的宝贵年华耗损在结怨、复仇之中,岂不是浪费自己的生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爱自己、善待他人,让人间充满温馨、祥和,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际关系更美好,从而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