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社会改革家的临秋情怀

作者:韩成武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青年毛泽东的一篇力作。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美词章。即景抒情,缘物思人,固然是传统的艺术构思;然而它在内容上却是全新的笔墨:写秋景而不衰飒,忆往事而不惆怅,景、事、情紧密交融,汪洋涵汇,大气磅礴,实开临秋抚事词篇之大观。
  橘子洲,湘江畔,岳麓山,曾是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好友常来畅游之处,壮丽的山水陪伴着他们的峥嵘岁月,激发着这群时代骄子的豪情壮志,送他们走上革命征途。十几年的光阴瞬息而逝,一九二五年深秋时节,青年毛泽东独自来到橘子洲头,眼前的山水唤起他的思忆,激荡着他的心胸。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这一切,通过写景、忆旧的笔墨痛快淋漓地挥洒出来。
  秋天是草木变衰的季节,也是一般人易动伤怀的时候,“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概括恰当。自从宋玉首兴悲秋之叹,历代文人接声递响,秋天落在纸面,只是一颗凄清的泪滴而已。然而,秋天又是“守成”与“革新”两种世界观的试金石。秋天对旧有之物进行否定,对新生之物加以孕育。大凡守成恋旧的人,常会因秋气扫除旧物而感慨盛事变衰;而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者,却在心理上与秋天构成同调,对秋风的除旧育新予以热烈的欢呼。唐代永贞革新的主要人物刘禹锡,就曾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盛称秋天的美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他所进行的翻新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革命是一场划时代的大革命。他热爱秋天,在所作的诗词中,多次欢呼秋天,赞美秋天:“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在这首长调词中,对秋天的礼赞更是达到了如火如茶的地步。
  首先,在景物的摄取上,采用多方观照、广角摄景的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秋光。“万山”句写远景,“漫江”句写近景,“鹰击”句写上景,“鱼翔”句写下景。远近上下,浏览无遗,爱秋之心,何等热切!字里行间,跳动着诗人喜悦的目光。其次,在景物的着色上,只取“红”“碧”二色:“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红、碧二色都富于生命的力度,勃发着生命的光彩,再加上“遍”“透”的程度修饰,一派蓬勃生机跃然纸上。而且,红、碧二色的对比度很强,红在碧的比衬下愈显其红,碧在红的比衬下愈显其碧,红枫碧水,交相辉映,溢彩流光,鲜明夺目。秋色之壮,叹为观止!古代大诗人的景物诗,亦非常注意景物颜色的搭配、对比,杜甫诗句“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其二),就是以“青”“红”二色描写出春山的壮美。其三,在景物的状态描写上,取动而不取静。写鹰,则是搏击长空;写鱼,则是漫游浅底;写船,则是竞相疾驶;写水,则是滔滔北去;即便是写红枫,也要用个“染”字,“染”是着色的过程,这就写出枫叶的颜色由淡变深的动态。总之,一切景物都处于动态之中,而运动正是生命的体现。在作者的笔下,秋天不再是生命渐趋衰微,恰恰相反,那是一个充满了生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恢弘世界!
  且莫以为作者仅是在如实描绘客观景物。须知,秋风过处,总有落叶飘零;霜气袭来,常多萧瑟之响。对于此声此象,作者未写。他是在以心迎物,依据自己的主观情志去选择、驾驭景物,“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词中的景物是作者主观能动化了的景物,它们融注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和思想意识,而成为作者心境的物化和感情的载体。透过这幅壮丽、飞动的秋景图,我们分明读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意气风发、惊雷隐动的心境,一种意欲除旧布新、主宰乾坤的心境。结韵“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则是正面道出了这种心境。
  词的过片“携来百侣曾游”,紧承上片结韵的提问,引出人物,是对“谁主沉浮”的含蓄回答,那就是诗人和他的革命伴侣们,要主宰中国大地的命运。能不能承担这个使命?能不能改造旧的社会?一个“忆”字引出往昔峥嵘岁月,诸多英雄之举,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四个排句,激昂顿挫,节奏鲜明,活画出一群青年革命家的英姿俊采。一九一四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结识了一批胸怀革命大志的学友,经常在湘江岸边、岳麓山中、橘子洲头聚会。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思想敏锐,才华横溢,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启示下,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激励下,他们纵谈革命理想,探讨改造中国的途径,满腔热情,正如汹涌的湘江浪涛奔腾无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艺术地概括了这群青年革命家的实践活动。毛泽东曾在长沙组织起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宣传革命真理,还创办了《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篇篇抨击黑暗现实、鼓舞民众奋起战斗的激越文章。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豪迈地宣称:“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他领导革命青年驱逐了反动校长张干,还组织进步同学开展反对袁世凯的斗争,领导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又率领革命工团的代表,同军阀赵恒惕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保存了工会组织,等等。回忆峥嵘岁月,意在说明,年轻的革命家完全可以主宰中国的命运,完全有能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段回忆旧事与上片的礼赞秋景具有同一的精神内核:礼赞秋景,实质是在赞美秋对夏的否定之功;回忆旧事,是在缅怀革命对反动的抗争之举。写景与叙事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其精神内核就是否定,就是抗争。具有否定精神的秋景,激发了具有抗争精神的诗人,就是这首词的创作动因和艺术构思。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首词的结韵。填词结韵最难,既不能断绝前文的意思,又不能延续道来;既须总括一篇之旨,又不可直白说出。毛泽东不愧是词家高手,他陡然截断了对同学少年革命生涯的追忆,转而描写他们在湘江中流击水的一幕往事,写游泳时推起的大浪遏制了飞驶的船只。这个生活细节看似与革命斗争无关,然而在凸现青年革命家的果敢坚毅的精神上,正与前文暗中扣合,一脉相承。而且,中流弄潮,这个意象本身就带有抗争的意味,它实际上是青年革命家峥嵘岁月的艺术缩影。如果把中国革命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这群中流击水者正是长河中的弄潮儿,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弄起了震天动地的漫江雷涛!有了这种伟大精神和力量,又何愁不能改变中国历史?这些象外之象,弦外之音,却是从那日常生活中的游泳一幕生发而出,真可谓小中见大,言近旨远,事浅意深。再加上“曾记否”的试问语气,更显得语重心长,沉雄慷慨,摇曳多姿。作者仿佛是在自问,又仿佛是在遥问往昔的战友,一种磨砺旧志、重振雄风的呼唤,飞出了纸面,回荡于湘江两岸,岳麓山间……
  全词无论写景、忆旧、议论、记事,都紧紧系于变革现实的思想主线,主脑鲜明,羽翼丰盈。词中景物之壮丽,人物之英俊,事迹之卓绝,情感之豪迈,四者格调一致,相互辉映,建构浑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世纪伟人的临秋情怀。
  ①② 全唐诗(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4120,4060。③ 全唐诗(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8466。④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35。⑤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93。⑥ 湘江评论创刊宣言[A].毛泽东早期文稿[C].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