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李杜之前的巨刃

作者:黄国彬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韩愈在《调张籍》一诗里,把李白和杜甫比做大禹,把他们的创作活动比做巨刃磨天:“……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头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相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这样的推崇,李杜是受之无愧的。
  李杜的前辈孟浩然,在艺术上的成就没有这么大;其作品的数量,以至全集中好诗的比例,都和李杜有好一大段的距离。不过就气势而言,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也有磨天的资格。
  在结构上,这首诗可分两部分:前半部(一至四句)写洞庭湖的浩瀚;后半部(五至八句)写作者从政之思,委婉地求张丞相(即张九龄)引荐。
  写洞庭湖的四句,气魄浩大,完全是希腊评论家朗吉努(Longinus)所称道的崇高风格。首、二两句展示了广阔无垠、天水相接的画面,“涵”、“混”二字,具体地表现了洞庭湖的浩渺。这两句一开始就如此高浑超拔,可与李白《关山月》的开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匹敌,是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所谓的“开门见山”式发句。
  汪茫之景展开后,作者并不收敛神思,却进一步藉云梦泽来加强洞庭湖的气势。于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除了浩渺的水天,还有蒸郁神秘的荒幻。作品至此,已由首、二两句的静态进入动态了。不过第三句的动还不是力的表现;到了第四句,作者半写实,半夸张,以充满动量的“撼”字配上宏壮的“波”字、“阳”字、“城”字,整首诗才摇魂撼魄地大动起来。论文字的动量,“波撼岳阳城”一句完全可以跻于中国古典诗的高峰,和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争胜,虽然谪仙的伟词拉糃雷糄,比孟浩然的佳句更凌厉更骇人。
  提起诗仙,我们自然又想到诗圣了。笔者在《一场精彩的文斗》中,曾指出李白如何好胜。杜甫比李白温和,但创作时好胜之心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他一再写诗和李白较量1。在中国的古典诗人之中,杜甫的成就最大2,老师也最多;屈原、宋玉、苏武、李陵、谢灵运、谢齠、阴铿、何逊、庾信、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李白……都影响过他,都曾经是他的学习对象。当然,杜甫转益多师,不是为了做众人的弟子,而是为了超越,为了取精用宏,为了像大海那样容纳百川,成为浩渺无涯的深邃漭沆。
  对于年长二十三岁的孟浩然,杜甫有这样的评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其六)孟浩然的作品,杜甫未必“句句”都读过,但本文讨论的诗写得这么好,大概不可能逃过他的注意。因为他曾经明言:“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其五);如果“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佳句成不了他的邻居,他就不会有太多的邻居了。如果这推论能够成立,则《登岳阳楼》一诗,很可能是杜甫向孟浩然挑战之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展示了洞庭湖的浩瀚,是真正的“巨刃磨天扬”;其浑涵汪茫,思接人天的笔法,完全是杜公本色。不过两句都用夸张之词,富想象而欠落实,没有像孟诗那样,以较多的篇幅形容洞庭湖的壮观(孟诗有四句写洞庭湖;杜诗首、二两句只是热身运动,还不算是真正的格斗);所以就描写洞庭湖的句子而言,孟浩然无疑以点数击败了杜甫。
  孟浩然能够击败杜甫,是因为他的诗有适当的铺叙。“铺叙”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可是在艺术上,“铺叙”有时却十分重要。当艺术家要创造壮阔、雄浑、崇高的效果,当他要彻底震撼读者、观众、听众,他不但要把震撼加强,而且还得把震撼的幅度扩大,把震撼的时间延展,这个道理,或者可以拿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来说明。在这首交响曲(尤其在第三、四个乐章)里,贝多芬不但上升到令人目眩的高度,而且还在该高度长时间飞行,然后从容下降,到乐章需要时再度抟扶摇而起,其翼若垂天之云。
  在绘画方面,我们也有类似的例子。歌德游意大利,看见米开朗基罗在西斯丁纳教堂里所绘的壁画而赞叹不绝:“现在,我才知道,一个人可以独自创造这么多的东西!”米开朗基罗能令歌德赞叹,原因极多;他懂得扩大震撼的幅度,肯定是其中一个。米开朗基罗如果只绘亚当,则无论绘得多好,壁画的震撼力都会大大减弱。
  这个道理,在荷马、维吉尔、瓦耳米基·维雅萨、米尔顿的长篇作品——尤其在荷马、米尔顿等人的史诗明喻(epic simile)——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孟浩然和杜甫的两首作品不是史诗,但衡量描写洞庭湖的片段时,这个准则也用得着,因为在这些句子里,两位诗人都要极尽洞庭湖的壮观。在诗里,杜甫飞得和孟浩然一样高,但高飞的时间较短,所以作品的震撼力比不上孟浩然。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并不是光为绘景而写。这首五律,基本上还是一首干谒诗。要把这类作品写好,作者不能吹捧太过,也不能露出寒乞相。《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写景开始。再以“欲济无舟楫”一句寄意,写实之中富有象征,转折得颇为巧妙。其余三句,写干禄之心而不太著迹,也算平稳。不过后半部受了创作动机所限,和前半部比较显得有点平凡。因此在整首诗中,只有一至四句堪称磨天的巨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