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新教材高中语文名篇导读

作者:钱 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融抒情、象征、隐喻为一体
  ——读黑塞小说《笛梦》
  
  《笛梦》是一篇充满象征意蕴与浪漫情调的小说。它既是一篇小说,但更像是一首意境优美、寓意深刻的抒情诗。它的作者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施瓦本地区卡尔夫镇,后来迁居瑞士。一九二三年加入瑞士籍,但他一直用德语写作。一九四六年黑塞被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前夕,瑞典文学院的一位权威人士认为,他的诗作是现代德语文学中“惟一十全十美的东西”,其他的院士也主张奖掖黑塞“在逆境中生长起来”的优美诗作。集抒情诗人与小说家于一身,黑塞的小说充满与众不同的浓郁诗情和浪漫气息,也就并不令人惊奇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小说,属于融抒情、象征、隐喻为一体的诗化小说。
  一般而言,小说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应当具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矛盾冲突等基本要素。《笛梦》具备了这些小说的要素,有情节,有人物,也有矛盾冲突的场面。然而,《笛梦》最吸引人的地方,倒并不在于这些小说的常规要素。就其艺术特点而言,它甚至远没有一些小说常见的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悬念,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它的故事、人物和矛盾冲突都显得过于简单和单一:“我”,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年,一心要涉足远方他乡,在“走向世界”的路途中,既留下了年轻姑娘布里吉特美丽亲善的难忘回忆;也遇到了灰眼汉子关于世事苍凉、前途艰险的神秘警示,最后终于明白了那汉子揭示的真理,“既要开创世界,就必须勇往直前”。
  显然,《笛梦》的重心并不在于它的情节、人物,而在于它独特的抒情色彩和浪漫情调。且不说小说中从头至尾以歌贯串:从欢快优美的情歌到忧郁神秘的悲歌,不同的“歌手”唱着各自的人生之歌。作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黑塞的小说充满对于人生、爱情、生命和成长的哲学命题的严肃思考和诗性描述。《笛梦》的结尾,也颇有鲁迅小说《故乡》的抒情兼哲理的韵味:“既然无退路可走,那么就让我沿着这条神秘的河流,穿过黑夜一直往前驶去吧。”这已分明是让读者在朗读抒情诗了。
  《笛梦》中的象征意蕴往往体现在许多现代主义诗作常见的具有隐喻意味的意象上。例如《笛梦》,顾名思义,似乎总该围绕“笛”而展开,然而恰恰相反,在小说一开头,父亲为儿子远行而制作的骨制小笛就被“我”谢绝了,并且此后在文中再也没出现过。但这支笛毕竟是“骨”制的,它使人联想起“骨肉”“骨血”之类与亲情、血缘相关的意符。因此在故事层面,它虽被“我”摈弃,但在心理层面,这支“笛”却深深地隐藏在“我”的潜意识中,因为,它凝聚着父亲对儿子远行的一切关爱与祝福,“他想,只要我一吹响这可爱的笛子,那么我凡事就会称心如意。”这笛子,无疑成了亲情和乡情的象征物。所以到了后来,对于“航行复航行”的异乡游子而言,美丽的“布里吉特、我那老父以及故乡只不过是一场逝去的梦”了。“笛”与“梦”,首尾贯穿,彼此印证。因此,读《笛梦》这样的小说,只有沉入作者构筑的优美与深邃互为表里的艺术世界中去,用你的心和你的想像力细细解读,深深思索,才能有非同凡响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