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好习惯 “逼”出来

作者:李 勤




  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改变学习习惯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改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逼”无疑成为这个转变过程的助推器。
  
  一、逼学生主动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时关注国内外发展态势,是每个政治学习者应有的学习习惯。可事实上,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教科书,学生很少进行除教材以外的相关阅读,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结果政治课的学习与社会严重脱节,与生活严重脱钩,政治学习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这不仅背离政治课教学的真谛,而且学生也因政治知识的枯燥无味而变得厌学、怕学,也就无从真正学好。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知识素养,培养学生政治敏感性,从开学第一课起,我就明确要求学生每天浏览一份党报,记录一条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每周组织一次时事发布会;每两周结合自己收集整理的一两个感兴趣时事,运用所学过的政治知识加以分析,写一篇政治小论文,班级书面交流。起初,部分学生感到不理解,认为这是老师在增加学生负担,更有甚者认为政治老师不知趣,过高地定位了这门在不少学生眼中“因为考试才要学习的副科”。但我权衡再三后,还是硬性定下了这份“不用来对付考试、但用来改变人生”的作业。经过近半个学期的坚持,发牢骚的学生少了,自觉主动阅读的学生多了,关注时事政治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学生从中找寻到了自主阅读的乐趣,真正体味到政治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是一门生活中真正有用的学问,搁下考试不谈,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政治不但要学,还一定要学好。
  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我还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全面理解概念,分点标号归纳概括知识要点,点、线、圈、勾关键词明确知识重点,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等。通过指导训练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都有较大提升。
  
  二、逼学生主动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很重要,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但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真正预习的学生却很少,除思想认识不足外,缺少学习载体和没有任务驱动是学生不预习的主要原因。为此,我采用学案指引下的预习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新授课前,我按照《政治课程标准》编写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出示导学提纲,编写过关练习,然后将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学案,预习教材,完成过关练习,并将预习和作业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归纳出来,写在学案上,交给老师批阅。学案为学生自学搭建了平台,从效果看,在自学阶段,学生解决了教材中半数以上看得懂学得会的内容。老师在批阅了学生学案、发现了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地开始新授,课堂教学主要用来研究探讨学生那些自学阶段看不懂、学不会的内容,对那些学生自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课堂上不讲。这样的“逼迫性的预习”使得学生的思维在横向、纵向、逆向的流淌中放收,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建构的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同时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也常给教师以有益的启迪,扩大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去钻研、探索课本上没有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逼学生主动探究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高一起,我通过设计一些联系实际、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加大了逼学的力度。如我在编写《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学案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探究题:
  名牌现象是当今社会经济中的常见现象,请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思考:
  
  1.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名牌商品要比同类非名牌商品贵,这是为什么?
  
  2.每逢重大节目,一些商家纷纷推出打折优惠销售活动,品牌商品也不例外。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3.现在社会上消费名牌的人越来越多了,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4.不少企业在打造企业产品品牌时,找明星作为企业或产品代言人,企业为什么这样做?
  
  5.社会上确有一些明星代言假冒伪劣产品,对此你怎么看?
  
  6.一些商家仿冒品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7.一些假品牌产品热销,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8.近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9.上品牌、创名牌是不少企业的经营策略。假如你是某企业的经营者,你的企业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吗,为什么?如果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你的企业将如何做?
  以上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实用。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联系到已学的价值规律,运用到本框题的消费原则,还涉及到后面要学习的公司的经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了部分问题的答案,获得了成功的满足。但也因部分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为后来的教学设置了悬念。
  
  四、逼学生自主归纳
  
  掌握知识是以掌握知识网络、对知识的结构性认识为前提的。孤立的知识点不能形成全面的基础知识,更不能形成能力。
  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还缺乏必要的归纳整理能力,知识的归纳整理大部分是由老师来完成的。到了高中阶段,在知识整理上,学生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为改变学生的这种惰性,我明确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教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图表。如此“逼”一段时间后,不仅使学生逐步掌握了一般的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而且减轻了他们的记忆负担,更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迁移中产生新知识、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