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生活德育理念下政治课学习方式的转变探析

作者:杨万松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试图就生活德育理念下转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为生活服务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
  
  道德价值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其整个存在和本质,都是由生活所规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道德,还是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存在的,它们要揭示人们本来可以拥有哪一些美好的生活,从而有可能做美好生活的实践者、开拓者和创造者。
  以往我们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以知识为中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去要求、束缚学生,造成德育远离学生生活的被动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厌学情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反对规范,而是说过分强调规范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容易忽视人和人的生活,降低教育对促进人发展的积极作用。因为这在实质上曲解了道德与生活的关系。
  因此,道德和道德教育必须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生活,扎根生活,勤于实践,道德习得方式的转变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过程和生命发展,为现实生活服务,这应是思想政治课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从生活实践出发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方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实践出发这是指导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方法,思想政治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例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在学生生活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它们是相互融合、不可分离的,共同存在于学生亲自参与的综合实践之中。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开展出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及其时间空间,只能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机械学习方式,首先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
  
  三、用生活德育的理念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策略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沿着下面的思路去探讨用生活德育的理念促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1 重视生活经验是转变学习方式的认知前提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之前,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主题本身基本是不知晓的,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片面的日常经验,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基础,而日常经验与课本知识往往存在差距,教学必须把正确的知识告诉学生,这可以通过教师讲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等。但由此却容易形成学生依赖教师或教材的被牵引式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一个重要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的前提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就教学过程而言,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他们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更不能仅仅依据知识体系的本身假定学生的认识基础,从外部“填灌”新知识,而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 融入生活现象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因素
  学生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生活现象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而且学生对思想道德学习的效果也要经过生活实践的检验,并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打破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把学生周围的生活现象融入教学,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这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性因素。这就要求改变以往按知识体系为逻辑的组织方式,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来组织课程内容,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增加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独立的精神世界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内容决定形式,当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之中,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还能够不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吗?
  
  3 关注生活主题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动力所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有学习的积极性,才有积极寻找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动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来自哪里?来源于他们在生活中所关注的对象和所面临的生活主题。思想政治课只有与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他们所面临的生活主题内容之中,凸显生活的意义,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产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动力,激发他们参与“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从学生所熟悉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情景中提炼具有概括意义和导向作用的主题,搭建教育载体,构建教学内容,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
  
  4 遵循生活逻辑是新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生活逻辑就是生活过程自然演进的规律,它存在于生活本身,其最大的特性就是实践性、主体间性和生活意义的建构性。思想政治课教学遵循生活的逻辑就是抛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学习的机器,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及其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过程转变成他们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生活演进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意义,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规范做相应的转型,化文本为情境,化传递为对话,化灌输为引导,化说教为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在情境的实践中,从依赖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学习向建构式学习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学习向活动和对话相结合式转变,从一味的吸收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式转变。这种转变在形式上是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实质上就是生活逻辑在学习方式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