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用“心”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作者:黄 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改革才能获得成功,素质教育才能继续深入地向前发展。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从“心”开始,用宽容心、耐心、公平心、诚心和信心来对待学生。
  
  1、宽容学生的个性和错误——宽容心
  
  所谓宽容心,就是教师对学生成长中的错误能理解,对学生个性差异能尊重。
  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包容学生的个性和错误,这是因为: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作为发展中的人,也就意味着不成熟,也就意味着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学生的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学生享有“无知”的权利。教师如果不宽容学生的错误就意味着剥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探究的权利。所以,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第二,学生是有个性的人。虽然作为一个群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只有接纳了学生的个性,才能谈得上研究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才能谈得上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才能使学生“各尽其能”、“人尽其才”,从而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多种类型的创造型人才。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价值追求,决不是教师想让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宽容学生与自己不同的想法,甚至是偏激乃至错误的想法。
  教师如何宽容学生呢?笔者认为:第一,宽中有严。教师既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改正错误。第二,宽中有爱。教师宽容学生是因为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宽容学生的前提。第三,宽而有理。教师宽容学生要有理有据,宽容学生时要晓之以理。第四,宽而有度。教师宽容学生时不能超过一定的界限。第五,宽而有方。教师在“宽容”时,要根据犯错误学生的个性、思想认识等选择适当的时机、方式、场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宽中有严。宽中有爱,宽而有理,宽而有度,宽而有方,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严”是保证,“有爱”是前提,“有理”是依据,“有度”是界限。“有方”是策略。只有这样,宽容才是一种智慧,才是一种艺术。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教育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耐心
  
  所谓耐心就是教师教育学生时不心浮气躁,不急于求成。
  以学生为本,就要耐心地教育引导学生。这是因为: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由于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他们思考问题尚不成熟,甚至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的良苦用心,他们可能一时不能理解,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发脾气,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些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从此走下坡路。而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第二,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而认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教育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发展或成长基础。教师的教育只是一个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对学生循循善诱,要学会等待,尤其是等待后进群体的觉醒。第四,学生是独立的有差异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学生不仅是有差异的人,而且其差异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所以,认识学生、教育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教师如何耐心地教育引导学生呢?笔者认为:第一,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学生工作特别是转化“后进生”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不能有一劳永逸和急于求成的思想,不能指望谈一两次话就大功告成。第二,教师对学生犯的错误有时要学会冷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堂上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学生在公众场合犯的错误,尽可能在事后和他们个别交换意见,切忌当着众人的面严厉训斥;学生公开顶撞时,教师不要火冒三丈,要冷静后再“策略”地处理,还应允许犯错误的学生先申诉“理由”,倾听学生申辩,让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然后以友好的口吻向学生讲明道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3、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心
  
  所谓公平心,一是指教师在处理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时,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二是指师生在相处时,做到在人格上的真正平等。
  以学生为本,就要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人格尊严的人。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每个人的心灵就如同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和个性魅力。”一个班的学生,个头有高低,性格有差异,这是正常的,绝对不可能人人都一样听话、懂事,成为教师理想中的学生。虽然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但是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无论是贫富贵贱,高矮胖瘦,还是男女美丑,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
  要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笔者认为:第一,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处理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时,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待,给每一个学生以公正的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学生家庭文化、经济、政治背景以及学生自身的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第二,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教育是爱心的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公正的师爱,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的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对学生不公平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要把慈爱的光辉洒遍学生心灵的每个角落,要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学生成长的每一片沃土,让学生享受到教育公平的幸福,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第三,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高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所以,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尊严和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全体学生,教师都应该在法律上予以保护,道德上予以尊重,心理上予以关怀。第四,教师要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放下老师的架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