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教育应提倡“木桶长板原理”

作者:吕 赟




  经济学上常会提到“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将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木桶原理”的本义来看,在一定的条件下,显然有其合理性。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往往会受到短板的制约,但我认为“木桶原理”用于教育学时,应该关注的恰恰是学生身上“那块最长的木板”。
  笔者读过一篇题为《珍珠上的小黑点》的文章: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晶莹圆润,美中不足的是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可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一颗价值不菲的珍珠就这样没有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位渔夫的眼中只盯着这颗大珍珠身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多可惜呀!其实那一个小黑点并不妨碍这颗大珍珠成为珍品,因为它有其他一些珍珠所不具备的“长板”——大、晶莹圆润,为了一块“短板”(小黑点)而毁了一颗大珍珠,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呀!其实我们平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扮演着这位渔夫的角色呢?我们的双眼总是盯着学生的不足,抓住不放,却看不到学生身上的长处;我们总是一味地设法加长学生的“那块短板”,却没能发现他们的“那块长板”,当然也就谈不上将学生的“长板”变得更长了,于是乎,学生在我们的强压下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兴趣、特长也被扼杀了……
  “经常盯着学生的短处,把学生当作魔鬼,那你就天天在地狱里煎熬;多看学生的长处,把学生当作天使,那你就天天生活在天堂。”(魏书生《赏识你的学生》)。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木桶原理”,只不过应把目光投向那块“长木板”,并积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其“加长”——得到更好的发展,此之谓:“木桶长板原理”。众所周知,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笔者并不反对帮学生去补“短板”,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计地去补“短板”,而是首先要研究他的长处,发挥他的优势,使之得以更好地发展。如钱钟书先生在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校没有苛求,他也没有刻意去补这块短板,而是将自己的强项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比尔·盖茨没有付出过多的汗水去读完大学,却靠开发软件的灵感和辛勤开拓成就了微软事业;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手工制作是全班最差的,但他从小就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并努力将自己的“长板”加长,在理论物理和对量子理论方面的贡献……每个人的特长、兴趣,或在某些方面的灵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所在就去盲目补短,那和渔夫剥珍珠又有什么区别呢?要知道,不顾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去刻意追求完美,则难以避免最终的平庸。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村庄,土质不好,掺杂着碎石子,没有什么好收成;后来,勘探队来了,竟然在这里发现了巨大的宝藏。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只要我们像勘探队员一样深深挖掘,挖掘出他们身上的“长板”,你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闪光的金子。虽然我们不指望能培养出多少“牛顿”和“爱迪生”,但也绝不能让“牛顿”和“爱迪生”在我们的手中埋没。当我们看到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协助老师参与学校或班级管理,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还提高了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墙上是孩子们自己书写的字画,黑板上是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的板报,橱窗里贴着孩子们自己创办的小报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在科技模型大赛中高举奖杯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在艺术节上、在诗朗诵比赛中、在美工作品展览会上,到处都有学生的优秀作品的时候……即使在测试中没有了年级第一的平均分,没有了所谓的“考试状元”,但是由于我们的发掘而为学生的成长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时,又何乐而不为呢?
  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在规定教育儿童的目的时指出:应“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显然要达成这一目的,必然要以尊重他们的差异为前提。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用好“木桶长板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