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老挝基础教育现况简介

作者:彭运锋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The Lao People'sDemocratic Republic)是一个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面积236800平方公里。它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界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境内80%为山地和高原,且多被森林覆盖,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全国自北向南分为上寮、中寮和下寮,发源于中国的湄公河是最大的河流,流经西部1900公里。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
  老挝全国共有16个省、1个直辖市和1个行政特区。人口约600万(2006年)。全国共有60多个部族,大致分为老龙族、老听族和老松族三大民族。85%的居民信奉佛教,通用老挝语。老挝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泰老语支。现在的老挝文字属于拼音单缀文字。华侨华人约3万多人。
  老挝中央政府设教育部,省(市)、县政府设教育局,村设教育科或处,实行垂直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管理各地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
  
  1.普通教育
  
  1991年颁布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造就新一代优秀公民。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着眼点在于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倡导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民主制度的精神和民族团结和睦精神,提高人民的国家主人翁觉悟。实行小学强制教育制度。国家允许开办执行国家教育大纲的私人学校,完备教育体系。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目前,老挝的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学制5年,入学年龄为6周岁,课程有算术、作文、练字、听写、画画、体育、品德等。中学教育分为初中和高中,学制定为初中3年,初中课程设有自然科、社会科、综合科,此外,学生还必须学1门外语,如英语或法语。高中3年,高中开设的课程分为自然科和社会科,自然科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其中数学为主科;社会科有文学、老挝语法、地理、历史,其中文学是主科,此外,还设有政治课、国防课和选学课,选学课为外语。
  老挝的初等教育在共和国成立后有较大发展,但仍处于落后状态,主要问题是教学质量低,许多地方还没有完全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小学课程一、二年级只有数学、阅读(语文),四年级加作文,四、五年级再加地理、历史、科学和品德。中等教育分普通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老挝极少有完全中学,一般都是初中、高中分校。
  近年来,老挝对各省的普通教育进行整顿,要求普通教育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此,制订了一套新的教学、考试、升级和毕业分配的管理措施和标准。对教师队伍也进行调整,不合格的教师或劝退或抽调继续进修,把有经验的教师放到低年级加强教学质量,在一些学校试办数学班、文学班。到2015年普及初级教育乃是老挝十年发展目标之一。然而,目前老挝仍有少数儿童没有上学的机会。
  老挝的教育主要依靠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由于目前老挝经济不发达,财政经费困难,因此,不论是在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例,还是绝对数,教育经费都很少。1991年只占财政预算的2.8%,据老挝政府财政部负责人称,政府将逐步增加教育经费。
  
  2.僧侣教育
  
  老挝是佛教国家,目前全国有佛寺3314座。僧侣教育又称佛寺教育,是老挝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部分。1975年以前,老挝政府教育部内有宗教教育局主管佛寺教育,自成体系。1976年起进行改革,佛寺教育归政府教育部和全国佛教协会双重领导,学生毕业时由教育部发给统一的毕业证书。佛寺教育分两类,一是普通教育,有小学、初中、高中,采用教育部规定的普通教育课程。1991~1992学年度全国有佛寺小学363所,初级中学25所,高级中学3所,学生近万人。二是僧侣师范学校,除采用教育部规定的师范教育课程外,还要学习巴利文、达摩(佛学哲理)、僧戒僧规等课程,1991~1992学年度全国有初级僧侣师范学校2所,高级僧侣师范学校1所,教师30多人,学生近300人,学制各3年。
  
  3.华文教育
  
  在老挝,华人子女接受华文教育的绝对比例位居东南亚各国前列。相比于其他东南亚国家,老挝的华文教育独具特点。
  老挝的华文教育是华文和老挝文并重的双语教育。华校教授华文和中小学的数、理、化、英语等科目,完全使用从中国边境购入的中国中小学教材。同时,华校也教授老挝中小学的全部必修课程。由于中国中小学课程要求高于老挝,所以学习两套课程,学生并不需要花费双倍的时间和精力。其次,老挝的华文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老挝的华校不以“小学”、“中学”命名,而是称为“公学”或“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小学、初中直至高中的教育体系。这种“一校兼容”的教育体系有效地避免了生源流失。第三,老挝华人社团对华校进行有效管理,保证了学校办学质量。老挝的5所华文学校全部隶属于当地的中华理事会。理事会派专人负责华校工作,从筹集办学经费、争取地方当局对华校的支持,到解决师资、教材等方面困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等,全过程参与、全方位负责。中华理事会对华校的有效管理,使得老挝华校的教学质量超过了当地一般的老挝公办学校。现在,老挝政府公务员、在老挝经商或工作的外国人,都争相将子女送进华校就读。第四,老挝华人社会在当地营造的华语环境,有利于华文教育的发展。在东南亚,华人来自中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华人社会本身方言混杂,普通话并非当地华人的共通语言,这对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非常不利,老挝也不例外。但是,老挝的华人社会却能达成共识,积极营造华语环境。1939年,百细客家帮创办的华侨学校和潮洲帮创办的崇德学校合并为华侨公学,当地华人社会约定大家都讲普通话。现在,百细的华人都会讲普通话。
  
  4.师资培养
  
  老挝的师范教育分初级师范学校,培养幼师、保育员和小学教师;中级师范学校,培养初中、小学教师,包括僧侣教师,体育、艺术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师范大学,培养中学尤其是高中教师。1990~1991学年度,全国有初级师范学校25所,教师403人,学生3877人;中级师范学校16所。教师465人,学生2891人;师范大学1所,教师276人,学生2145人。
  近年来,老挝对师范教育体系进行了一番改革和整顿,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学生和教学质量,严格按照8+3(即初中毕业后进师校3年)和11+1(即高中毕业后入师校进修1年)的学制培养小学教师,按照11+3的学制培养初中教师,要求只有师大毕业才能担任高中教师。有些地方已开始改变以往进入师范学校不必经过考试的办法,采取了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新办法招收师范学校学生。目前,老挝教育部门正遭遇教师短缺问题。据老挝教育部教师培训处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至2002年间,小学中的师生比是1:40,2002至2003年,该培训处培养了3000名教师,但是一些人不愿到边远山区执教,教学热情也不高。城市里教师很多,而一些农村地区却面临教师人数过少的尴尬境地,特别在山区,教师们不得不一人教很多个班,负担很重,而在城里,平均不到20个学生就有一位教师执教。
  
  5.教育科研
  
  老挝的教育研究工作还十分薄弱,目前有一所教育科学研究院,直属教育部,20世纪80年代成立,有职工60多人,其中研究人员占2/3,博士1人。主要从事学校课程、教材的研究和设计。近几年来根据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完成了普通教育课程改革计划的制订和一些课程的改革以及新课本的编写和试行工作。目前的教育科研工作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课程、教材的研究,教材编写慢,满足不了教改急需,熟练的专业人才不足,研究资料和设备缺乏,甚至没有必需的图书资料和图书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