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节能减排教育的途径

作者:石君民




  能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支柱,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家园。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突出问题,各国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大行动,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更有责任参与其中,利用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节能与环保意识,加深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根据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以至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物理学的许多知识涉及到能源和环保方面的问题,这为课堂教学渗透节能减排教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材料和良好的条件。
  
  1.节约一滴水的教育。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后,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STS中《水的故事》,同时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许多江河湖海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节约用水和减少水污染已刻不容缓。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你的家乡是否存在缺水和有水污染问题?②在学校和家庭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应如何节约用水?通过阅读、观看、讨论,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否则,“人类最后的一滴水就是自己的眼泪”。
  
  2.节约一度电的教育。每年的枯水期,拉闸限电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电,不方便”,学生深有体会,但对电的来源和节电的重要性还是了解和认识不深。通过《电能》、《电功率》、《热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源家族》等节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作为二次能源的电能,无法从自然界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目前,我国的电能生产还是以水力和火力发电为主,水力发电必须有充足的水资源,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干旱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水力的发电量。火力发电要消耗大量的燃料,煤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日益减少,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气又污染环境。因此,节约用电,不仅节约资源,还可以保护环境。另外,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有多大?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每天少开一个小时的灯,一年能节约多少电能和电费?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节约用电?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电,不仅节约开支,还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3.节约一升油的教育。近几年来,燃油的供应越来越紧张,油价越来越高,有的地方出现了排长队等待加油甚至无油供应的现象。“油荒”令人感到恐惧,节约燃油不再是一句空话。通过《热机》一节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平时看到的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机器就是物理课本里所介绍的内燃机,没有燃料它们就动弹不得。一方面它们是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交通运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们排放的废气和产生的噪音又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虽然不是直接使用这些耗油的工具,但通过他们的宣传和自己的行动也可以起到节约一升油的作用。例如:教育学生上学放学尽量走路、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
  
  4.学习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知识。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节约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必要的,但仅靠少使用、不浪费,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紧张的局势和有效保护环境的,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例如:热机的效率比较低,目前还达不到50%;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还不能广泛应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的产品设备,开发和利用新的绿色能源,目前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学生除了从小树立节能和环保意识外,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将来才能为人类开发出数量充足、安全清洁、对环境污染少的理想能源。
  
  二、在习题练习中渗透
  
  利用习题的功能作用。有目的地选择或编制一些涉及能源和环保方面内容的习题,通过学生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应用和创新,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的意识。
  
  1.充分利用课本的习题。课文中有关能源和环保方面内容的练习题,形式有计算、讨论、调查、搜集资料、设计、科学作文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大胆实践。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要积极评价,激发学生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
  
  2.适当选择资料中的习题。一些学习资料都选编、设计有一定数量的能源和环保知识的题目,恰当地引用为例题和给学生练习,可以活化知识,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教育。
  
  3.根据需要编制习题。针对社会上热点、焦点的能源和环保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编写一些富有知识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的题目,让学生思考练习,引起学生关注社会,自觉地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三、在实验操作中渗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部分实验要由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需要一定的器材,要消耗一定的能源,实验过程中有时还排放出一些有害的物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感受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建设都有帮助。
  
  1.爱护实验器材,本身就是一种节约。有的实验器材比较贵重、精密,有的容易损坏,有的药品有毒。要求学生使用时要认真仔细,谨慎小心,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绝不能盲目蛮干。例如:电源两极短路,白白消耗电能,还可能烧坏电源;温度计破裂,变成了废弃物,散落的水银还可能影响身体。
  
  2.合理使用药品,减少污染排放。例如酒精灯不用时要及时盖帽;实验后的废水废物要回收处理;研究物质的比热,用食物油代替煤油;观察气体扩散,要注意二氧化氮气体泄漏;使用乙醚时要避免蒸汽进入呼吸道。
  
  3.利用日常用品作器材,节约实验成本。生活中的许多用品甚至废弃物,都是较好的实验器材,例如断钢锯、气球、橡皮筋、眼镜、废旧牙膏皮、易拉罐、矿泉水瓶、乒乓球、漆包线等,既廉价又实用,可以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平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收集废弃物,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
  
  通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让他们亲身体验与自我感悟加深认识。从而增强节能减排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板报、广播、演讲、绘画、讲座、观看录象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介绍当前能源的紧张局势和突出的环境问题,了解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措施,号召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到节能减排大行动中去。
  
  2.组织参观调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农村、工厂、污水处理厂、河流等,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的知识向有关企业、部门提出节能减排的建议。
  
  3.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教材中的能源和环保知识相对简单有限,应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深入了解,扩大知识面,获取更多的信息,对节能减排教育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开展节能减排行动。教育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里,养成随手关灯、关水习惯,做到人走灯熄,人离水断;不开长明灯,充分利用自然光;不开长流水,一水多用。不乱扔废弃物,垃圾分类倒放。通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建议学校和自己的家庭使用节能环保型电器。采用自动控制的路灯和卫生间水阀,改造耗能大、污染多的火灶和锅炉;重复使用教科书;动员父母安装太阳能集热器,修建沼气池和蓄水柜,响应政府号召使用乙醇汽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