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构建动态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作者:廖珍英




  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课的“动态生成”,又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设。新编的教科书设计了形式众多的活动,目的是使教科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因此, “活动”成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形式,而学生的“活动”,最容易生成新的问题。为此,本文在“动态生成”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以广东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为例,探究“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预设目标与“多维并举”的生成目标的和谐统一
  
  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所确定的本节课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可称之为预期性教学目标。“而生成性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目标。”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预期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和谐统一。因为生成性目标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来源于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预期目标相比,更具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思路可以是:师生互动一产生与预期目标不同的问题——提出新目标——产生新问题一寻找新方案——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标。这样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而教师也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获得生命的活力与价值,获得专业的成长与提高。
  
  二、教材文本的分析与处理——进行结构重组、拓宽教学视野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编的粤版思想品德教科书按课程标准有关规定,“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科书结构”。也就是说,它不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而是按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为主线,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内容,依据其内在关系整合为一个整体。因此,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这给教师教学设计留出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教师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重组,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教科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调”、“开”、“拓”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调”是指“调整”,即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调整教材内容与顺序,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开”指开发本土知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丰厚的文化,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本土知识。而本土知识以其“近、熟、亲”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本土知识应被开发出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教学资源。“拓”指拓宽、拓展,即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值得延伸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发情感,激发想象,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内容“走进”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
  
  三、教学方案的形成——设计弹性方案,拓展生成空间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达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位,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从学生学习的现状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即教学方案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因此,教师课前要根据对学生了解的情况尽量地“预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如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体验与思考,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法,怎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更有效,等等,从而帮助学生生成新问题、新体验。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灵活运用方法,优化组合课堂教学
  
  新编的粤版思想品德教科书设置了“探究园”、“心灵(法律、国情)导航(读)”等栏目。“探究园”的功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寻找知识、学习知识,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灵(法律、国情)导航”栏目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课本的学习,深入领会、系统把握有关道德、心理、国情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处理好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第一,从教学内容出发,优选教学方法。如心理品质和道德教育课,可选择小品欣赏、表演法和榜样法;法律常识教育课,可选择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法;我国基本国情教育课,可选择讲授、自学、图示、比较、社会调查等方法。第二,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优选教学方法。针对初一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及其学习能力,可多选形象直观、寓教于乐的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漫画教学法、故事法等;对初二的学生可多选择一些加强法律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法、活动教学法;初三学生有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则适用讲授法、练习法、调查法、社会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其教材的通俗性、可读性可以使学生的自学变得容易。因此,教师讲解、传授课本知识的职能正在削弱,而指导学生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和选择、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成为教学的重点。因此,构建动态的教学设计也变得更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