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理想是特长之树结出的硕果

作者:郭冬仙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展望未来时,往往受到主观期望的影响,忽视可能存在的障碍,错误估计自己的能力与承受力,作出不现实的选择,最终会痛苦地发现,所谓的爱好甚至理想恰恰把自己引上了人生的弯路和坎坷。
  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送他上舞蹈学校。皮尔的父母将他送到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希望他学会一门手艺后能帮助家里减轻点负担。皮尔厌恶极了这份工作,不但因为繁重的工作所得的报酬还不够他的生活费和学徒费,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苦闷。
  皮尔认为,与其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皮尔准备跳河自杀的当晚,他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小就崇拜的有着“芭蕾音乐之父”美誉的布德里,皮尔觉得只有布德里才能明白他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他决定给布德里写一封信,希望布德里能收下他这个学生。
  很快,皮尔收到了布德里的回信。布德里并没提及收他做学生的事,也没有被他要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所感动,而是讲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布德里说他小时候很想当科学家,因为家境贫穷无法送他上学,他只得跟一个街头艺人跑江湖卖艺……最后。他说,人生在世,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首先要选择生存。只有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理想之星闪闪发光。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谈艺术的。
  布德里的回信让皮尔猛然醒悟。后来,他根据自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努力学习缝纫技术。从23岁那年起,他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时装事业。很快,他便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服装品牌。他就是皮尔·卡丹。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皮尔·卡丹说,其实自己并不具备舞蹈演员的素质,当舞蹈演员只不过是少年轻狂的一个梦而已。
  确实,我们很多人常常被年少时未定型的“爱好”和“兴趣”所误导,以为按照最初的“爱好”和“兴趣”去发展,成功是早晚的事,其实不然。诚然,爱好和兴趣,常常使我们对某种事情抱有热情和干劲,但不幸的是,仅仅有这些,并不能保证我们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因为还需要能力、经验和机遇,而最关键的是你的专长。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 “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他遥遥领先……
  哈伦德·山德士,原来喜欢律师,学过法律,又卖过保险、开过加油站,但均一事无成。一直到63岁时,他用105美元创办了一个小小的炸鸡店,却最终一鸣惊人,如今的“肯德基”已风靡世界。看来,“炸鸡”才是他的专长。
  无数的事实证明,理想是特长之树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