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儿童说谎的心理分析及教师的教育策略

作者:高玉洁




  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出现说谎行为,这是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儿童说谎的类型主要有想像型说谎、虚荣型说谎和逃避型说谎三种。那么儿童为什么会说谎?说谎的心理表现怎样?教师应该怎样纠正儿童的说谎行为呢?本文就此进行详细论述。
  
  一、想像型说谎
  
  (一)心理分析及表现
  我们先看两个例子,例一:小明到动物园参观后,当老师问他在动物园都看到了什么时,小明可能会将自己听来的童话里的动物也“放”进动物园,说动物园里有恐龙、神仙等,自己对此可能毫无知觉。例二:班级搞联艺活动,让每位儿童带一点糖果之类的小食品。第二天早上,一位小朋友让妈妈买了一个大蛋糕来学校,还说是老师说的要买大蛋糕。可见,儿童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具有很强的“编造才能”,他们往往无法分清想像与现实,经常会将自己的想像内容“编”进对现实的描述中。严格来说,这种幻想式谎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教师无须过分担心,这种谎言是儿童说谎的萌芽。由于儿童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因而常把想像的事当成事实,不知“说谎”是何物。
  儿童分不清自己的想像与现实之间的界线,企图用言语来描述某种幻想的东西。儿童会把他自己想像的东西当作事实加以描绘,形成无特殊目的的谎言。这种“谎言”,实质上是儿童想像的反映。儿童的想像属于初级阶段,往往没有特殊目的。不自觉的想像,容易把已发生的事记为目前的事,把这件事记成那件事,当儿童十分渴望或羡慕一件事或得到某一件东西时,他会把希望发生的事通过想像变成事实。
  
  (二)教师的教育对略
  1.正确引导
  帮助和启发儿童重新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哪些地方夸大歪曲了事实真相。当儿童讲述真实情况时,要对他们坦诚的态度给予赞同和肯定。引导他们认识说谎是可耻的,让儿童知道诚实很重要。明确告诉儿童希望看到的是事实,向他们解释真实是让人们相互信任的前提;父母、老师和同学都希望能一直信任他;有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想走捷径,但是,说谎只能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形象带来危害等等。
  2.善待儿童的说谎
  虽然我们说要重视儿童的第一次说谎,但是教师对于儿童中经常出现的属于幻想的一类说谎应当区别对待,因为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而是儿童幻想和想像的产物。比如当孩子向你述说一个并非真实的故事,或者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时,这并不是在说谎,而是儿童在想像,这时儿童还分不清想像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他经常会把自己想像的东西当作事实加以描绘。对于这类谎言,无须过份担心,因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随着儿童想像力、辨别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教师更不要大惊小怪,一味地去指责和训斥儿童在说假话,因为这会使儿童不知所措,而且还会影响其想像力和思维力的发展。
  
  二、虚荣型说谎
  
  (一)心理分析及表现
  儿童认识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不能抵御物质的诱惑,也会出现不诚实的言行,即当儿童没有达到父母或老师规定的目标(例如,语文、数学考试得双百分)又想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美时;或者当儿童并不拥有某些东西,但又想在同伴中保持受崇拜的地位时,儿童往往用谎言来将自己不足的地方“补”上,从而达到自己受表扬的目的。例如:小朋友园园看到露露在玩小汽车,自己明明没有小汽车,却会不加思索地说 “老师给我买了好多小汽车,比你的好玩。”可以看出,这种说谎恰恰反映了儿童盼望小汽车的愿望。往往儿童口中说的“我有”或“我已玩过”等等,常常不仅是在流露愿望,而且也是在掩饰愿望和克制愿望。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已能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或者是虚构的,但因虚荣心在作怪,促使儿童说谎。儿童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喜欢听好话,期望被别人赞美和表扬,这也是儿童的情感需要。
  
  (二)教师的教育对策
  1.搞清原因对症下药
  当教师怀疑儿童在说谎时,首先应该进行仔细调查、了解,搞清儿童是不是真的在说谎,因为有时候教师的判断不一定正确,如果没有搞清事实真相就鲁莽行事,可能会给儿童的心灵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教师首先应当搞清楚儿童说谎的动机和性质,然后才能根据其说谎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不能横加指责
  有时儿童并非真的想说谎骗人,因而老师不能加以责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羞愧感和内疚感远比身体的疼痛感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让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是塑造儿童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要求儿童采取让自己可能尴尬的措施来弥补自己的谎话,例如要求儿童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道歉,但要适度,不能让儿童有很丢脸的感觉。
  
  三、逃避型谎言
  
  (一)心理分析及表现
  儿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好奇,尤其是班里刚买回来的东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仔细看一看,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弄坏东西。这时由于儿童内心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到老师的训斥和打骂,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头脑简单,遇事不会从多角度考虑,认为好孩子就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就不再是好孩子。如果承认错误,老师会把自己当成坏孩子来对待,他无法接受一个好孩子却做了一件错事这一矛盾。也有儿童因为以前做了错事照实承认了却遭到老师的斥责、惩罚的缘故,而故意用说谎来掩盖事实,或用假话来取得老师的信任,讨得老师的欢心。有时,孩子说谎是他们推理的产物,如,当他们知道一旦讲出事实真相将要受到惩罚时,就可能用谎言来掩盖事实。或者,当孩子意识到不隐瞒事实将得不到社会承认或老师表扬时,也可能采用说谎的手法。所以当你问他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弄乱了玩具箱之类的话时,他就会说谎,或推到别人身上,以此来逃避现实,逃避责骂。
  
  (二)教师的教育对策
  1.言传身教
  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儿童,认识到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道德的。让儿童深深记住,说谎是不光彩的事。避免给儿童贴“标签”,不要给儿童贴上“谎话专家”、“吹牛大王”等标签。尽管有时候成人喜欢用通过给儿童归类的方式来谴责儿童,但它造成的后果则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儿童今后可能会更加“努力”地说谎。教师一定要认真检讨自己的行为,为儿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给儿童改错的机会
  教师不要认为儿童说了谎就好像犯了弥天大罪,而是要耐心帮助儿童,给他一个宽松的气氛和环境,减轻他的心理压力,给儿童改错的机会。老师要帮助儿童摆脱困境,而不是责怪和批评,让儿童知道如果犯错了,老师会帮助他,将儿童说谎的企图适时化解掉。
  综上所述,儿童“说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少。但作为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与矫治,以免孩子形成习惯性的说谎。